简介
本书运用布迪厄“文学场”的理论,拓展了文学期刊研究的视野。将亲汪文人、左翼文人、通俗文人以及其他文人在此时的文学活动放在同一文学层面予以论述,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政治视角与新文学视角,从而完整地呈现出了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生动而丰富的面貌。在翔实的资料、细致的梳理、深入的论析中,论文拓展与推进了对于上海沦陷区文学的研究,显示了它独特的学术价值。
目录
序
导言
第一章 禁锢与自由:在汪伪文艺统制下
第一节 汪伪对上海文艺界的控制与利用
第二节 “带着镣铐跳舞”:沦陷时期的文学生产
第二章 依附与遣愁:亲汪文人的文化姿态——《古今》研究
第一节 避俗趋雅:编辑理念与文化取向
第二节 同气相求:《古今》文人的聚合
第三节 自怜自辩:尴尬暖昧的政治心结
第三章 引导与培植:左翼文人的文化使命——《杂志》研究
第一节 生存策略:“中立”姿态与使命传达
第二节 现实关注:文艺批评与报告文学
第三节 最美的收获:《杂志》上的张爱玲
第四章 趣味与意义:通俗文学期刊的旧调新声——《万象》研究
第一节 前后期编辑方针的变与不变
第二节 通俗文学合法性的寻求
第三节 新文学作家言说空间的重建
附录一 汪伪文艺统制与上海沦陷时期文艺报刊出版事略
附录二 《古今》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