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黄仁宇先生可谓是近世纪以来史学界的一大异数,他的“大历史观”“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可以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角度,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黄仁宇的研究显系后者。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为其思想核心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走出殿堂,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书斋中“玩物”。以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的标准来看,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国民历史性格”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
  ◎影响统一的主要因素:地理条件 
  ◎文化凝聚力不可夸大 
  ◎中国社会演变的动力:均田制 
  ◎中国古典的政治模式:官僚主义  
第二章  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
  ◎制度与文化的奠基:从周公到孔子  
  ◎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一帝国  
  ◎社会的重新整合:长期的分裂 
  ◎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二帝国   
  ◎收敛与退缩:第三帝国 
  ◎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中国长期革命 
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
  ◎封建制度的确立者:周公 
  ◎从“克己复礼”到“百家争鸣”:孔孟思想的流变 
  ◎计划经济的原始风格:李悝变法 
第四章  第一帝国——秦汉(上)
  ◎开创中国政治的早熟:秦始皇  
  ◎并非商人参政:汉武帝 
  ◎外戚的最高典范:霍光 
第五章  第一帝国——秦汉(下)
  ◎毕竟是书生:王莽 
  ◎最成功的人士:刘秀 
  ◎瓦解汉朝的工具:党锢之祸 
第六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
  ◎乱世枭雄有局限:曹操 
  ◎以军统民的失败:西晋  
  ◎长期分裂的确立:淝水之战 
第七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下)
  ◎与自然力量对抗:南朝北伐 
  ◎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孝文帝改革 
  ◎文教体系的产生:分裂中的积极因素 
第八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上)
  ◎不了解自己的地位:隋炀帝  
  ◎帝王将相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史学家的为难处:武则天   
  ◎沉重的隐患:开元盛世   
第九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中)
  ◎两种体系的冲突:安史之乱   
  ◎新旧交替的代价:藩镇割据   
  ◎推动历史的工具:黄巢  
  ◎政治与国防重心的东移:五代十国    
第十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下)
  ◎权力的重塑:赵匡胤  
  ◎财政税收商业化:王安石变法  
  ◎农业国家的现代化困境:贾似道买公田    
第十一章  第三帝国——明清(上)
  ◎文化冲突的尴尬:忽必烈  
  ◎彻底的“复古”:朱元璋  
  ◎被夸大的改革:一条鞭法   
  ◎明清无“资本主义萌芽”  
第十二章  第三帝国——明清(下)
  ◎弥补中国的缺陷:清军入关  
  ◎中央集权的巅峰:康乾盛世  
  ◎不明智的退缩:闭关锁国  
第十三章  长期革命
  ◎长期革命的准备阶段: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   
  ◎高层与低层的脱节:辛亥革命  
  ◎悲剧性的过渡人物:蒋介石  
  ◎创造新的低层:土地改革  
第十四章  世界资本主义
  ◎商业系统=资本主义  
  ◎简单化的数字管理:威尼斯的经验  
  ◎进取与保守的统一:荷兰的兴起  
  ◎改造英国的高层:光荣革命   
黄仁宇小传
  ◎在父亲的影响下  
  ◎投笔从戎  
  ◎恋爱时光  
  ◎求学生涯 
  ◎在坎坷中跋涉 
  ◎荣誉与耻辱 
  ◎尾声   
附录
 附一  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
   ◎《万历十五年》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放宽历史的视界》    
   ◎《中国大历史》  
   ◎《十六世纪中国明代之财政与税收》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附二  黄仁宇现象
 附三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