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 | 推荐阅读
支持: 天涯论坛、淘股吧

[经济杂谈]自9月13日开始记录国内外经济新闻大事(转载)

原文 | 楼主:昭名 (*)
昭名 @ 2010-10-20 07:59:56
  加息感言

   时寒冰
  
   之前人们预计的不对称加息,基本以对称方式落地(10月19日晚,央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货币政策之自私,令人扼腕叹息。民众继续遭受储蓄缩水之苦,不会有任何怜悯降临。
   加息不改变大趋势,原有的节点得到了强化,不用做调整,但会加速和加剧周期的运行。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
   华尔街不用偷着乐,可以放声大笑了。加息强化了他们的号召力。投机大额们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内权贵的利益,牢牢地粘合在一起,完美到无懈可击,使得二者在最至关重要的节点上同步运行。
   当华尔街缜密地布局完毕,列队待机而动,我们的很多人还以为人家要排队看世博。这就是差距。
   从5月全面狙击欧元,到目标移至中国,这个转身并不神秘(我3月的博客中有推导),但弥漫着肆无忌惮、目空一切的傲慢。华尔街不是欺中国无人,而是欺我华夏愚民的教育和宣传使民众在功利和浮躁的喧嚣中沉沦和迷失,而是欺我华夏已经渗透到每个毛孔的腐败将最优秀的人才悉数屏蔽于外,留下醉眼朦松的政客们从小姐怀里爬起来,身着华贵的比基尼,涂脂抹粉,撅着苍老的白屁股,挥舞着散发着浓郁芳香的鸡毛掸,勇猛地与手持利刃的敌人厮杀……
   二者分离之日,也是游戏结束之时。
   《2012》对于中国不再是电影创作。更早的时候,人们就能感受到。
   当鸡毛尽散,眼泪将不足以表达哀伤……
   裸官之害,腐败之弊,在新周期中,都将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所能做的,只是再增加对40个孩子的资助,加上去年起资助的60个孩子,总共100个孩子,把他们资助到上大学。其他一切,都只能顺其自然了。
   草于2010年10月19日夜
  
  
昭名 @ 2010-10-20 17:04:23
  作者:海宁的马甲 回复日期:2010-10-20 12:20:32 

    作者:imchillkthx 回复日期:2010-10-20 11:46:11 
    ######
    你有空的时候给大家简要讲解讲解美联储5000亿,或者10000亿的量化宽松。
    
    很多人简单的把它认为是无中生有的“印钞”。
    而我认为是用极低利息(如果存在美联储)的美元,去替换市场上有利息的,流动性比美元低的,存款派生能力弱的美国国债(指印钞买美国国债的情况)。
    
    所以,美国的量化宽松,跟中国的印钞购买外汇储备,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印钞购买外汇储备,使得中国国内的商品减少,货币增加。
    
    而美联储印钞,减少了市场上的美国国债(购买国债的情况下),加大了流动性,降低了长期利率。
  
  
  作者:大时代青年 发表日期:2010-10-20 15:59:00
  
   主力震荡筑大顶,收网将在11月初!
    
    昨天2个的文章《率先加息主动刺泡沫-/楼,股阴跌大回归开始》和《7月证明我是对的,那这次啊?-筑顶时分散户兴奋!!》,许多人仍然持反对意见,说现在涨得好好的,你来唱空有什么意思,不如等跌了再来唱空..
    
    是啊,散户都是这样的心理,赚钱的时候是不会去考虑下面几步该怎么走的。可等你跌了的时候,你已经套在里面了,这时媒体和专家每天会告诉你,别急,明年还有4000点,拿好你的股票吧
    
    10几年了,一直是这样的招式,招式没有变过,你们也没有变过,一样的每年中招...
    
    写这些文章,是希望投资者能明白市场的基本面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未来的日子很不好过,现在的狂欢是很赚得,但你必须清楚这是最后的狂欢。
    
    主力做顶部进入第3天,按此次量能,这个震荡的头部全部做完,应该在大半个月时间.所以收网的时间应该在11月第1.2周间...
    
    我对美元的预测-10.13日的《全球首发:美元下周76.40见底,11月踏上复兴之旅!
    》,大家是亲眼目睹了我的水平。
    
    美元已经转势,发动这波自救行情的超级主力正在拉高撤退,今天的“包饺子”走式,我想你们已经看见了,加息本是利空,但主力低开后高走硬是要让你相信利空是利好,在大家一片激动中:加息是大牛市开始的标志,下午马上就急急翻脸,一路派发...
    
    2天双头上影应该派发了许多货,成交一直都不小 。创业板昨天拉高,今天派发,许多人追高的人再次被套...
    
    现在我想已经有部分人明白我这段时间的文章是多么的重要,但还有许多人不相信,那么请时间来证明...
    
    其实判断市场很简单,现在的地产泡末已经抗不住了,通涨又消耗了大量社会资金。有人说地产跨了,钱就进市场了啊。地产的跨跟股票的跌是2回事,地产一旦暴跌是不可能大规模套现的,而股票套现能力强。
    
    所以真正当地产跌的时候,全社会资金将全部套牢。以前还有地产低押的资金出来,现在全部是大闸蟹套在里面,根本没有多少钱能逃得出来....
    
    这次加息就是主动刺破地产泡末,让他慢慢阴跌,但他套现的过程同样是漫长的,也没有资金能转战股市...
    
    所以支持大牛市的条件完全没有,就凭节后这些明显对倒的资金就判断出大牛市来,确实轻率了.....
    
    我知道你们不信玄,你放心,加息和美元转势对市场产生的利空效应,会逐步体现出来的。别以为第2天体现不出来,他就不会来了.....
    
    还是那句话:抓紧时间狂欢吧....时光真的不多了...
  
昭名 @ 2010-10-21 07:51:40
  美国将对沙特600亿美元军售 成美史上最大单
2010年10月21日03:24
  ===========================
  美国要靠卖武器赚钱了,黄金原油应该还能大涨一段时间
昭名 @ 2010-10-21 08:01:07
  作者:潘兴华 回复日期:2010-10-21 00:27:06 

    美元陷阱
    
    关于货币话题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本人忙于生活就不话长再次简单的忽悠一下自己的看法。
    国际上特别是高盛谎言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2008年高盛报告国际石油会上200美元/桶,结果夭折32美元/桶。
    如今大唱黄金、棉花等农产品,极力鼓吹中国的天量M2炒作大通胀概念,极力鼓吹股市泡沫吸引大批敢死队入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眼下棉花比去年同期暴涨80%,达到24526/吨,而且继续看多,试问我们的棉纺企业可不可以消化这个原料价格成本?
    我敢肯定我们的棉花企业进退两难,跟进面临巨大的价格风险,退出意味着被挤出市场,导致农产品也包括棉花暴涨的根本原因就是大量非商品需求的主体资金入场(就是一些根本不需要棉花的人,只是借机持仓逐利的人),大量不需要棉花的资金入市必然不断抬高棉花价格,但是这些 逐利的人最后持有的棉花期货或实物,还得千河归大海,这些棉花还得最后由棉纺企业接受,假如棉纺企业能够消化24526/吨或跟高的价格成本,那棉花后市不会大跌,假如不能消化,且严重不能消化就必然出现棉花价格大跌的局面。
    无论是中国的棉花 还是世界的棉花都会面临一个棉花生物大衰退的过程,棉花长期紧张的趋势无法避免,但是棉花价格大波动也无法避免。
    
    引发这轮世界性农产品价格大涨,黄金大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元贬值,希腊危机导致美元指数达到88.72一路下滑到77以下有分析师认为美元还会下跌并测试70的低位,由于欧元占美元指数的绝对权重,欧元区的财政紧缩与美联储再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反差,势必导致欧元强势推低美元指数,特别是传美联储新一轮万亿级的货币放水出现美元恐慌性下跌,美元大跌无疑会推高商品的计价水平,也就是说这一轮棉花价格是由棉花供需矛盾和美元贬值的双重作用推高的。
    
    现在的伯南克事实上是骑虎难下,不实施新的货币放水,美国经济势必下滑,别看美股闹得欢其实都是在透支伯南克的放水政策,假如不放水美国立刻大跌,加入防水股市涨了,大宗商品也涨了,势必出现新一轮通胀,后续又该怎么办?通胀引发的危机全由伯南克埋单,大放水势必出现美元进一步大贬值,美元贬值必然动摇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美元大贬值就会出现国际贸易用更加保值的货币结算)因此伯南克必须谨慎的出招。
    
    美元和欧元一直在唱双簧,用本币贬值回流,用本币升值套利,美元贬值无疑是美国剪羊毛最好的工具。(拿人民币与美元为例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其实是美元最好的出逃机会因为美资手里的人民币可以换更多的美元出逃,其二就是美元贬值可以增加对华出口也就增加了美元通过商品回流美国,美元贬值是美元回流的基本手段,美元升值就会导致各国进一步收储美元,就是美资最佳的涉外投机机会,比如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就会加剧中国商品外流美元流入中国,美国通过早期美元强势投资中国控制中国的产业赚取中国的人民币,在强制人民币升值其实就是套取中国一种方式,所以人民币升值只是对外资手里的人民币升值,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升值)
    美元要通过大贬值和大升值达到套利的目的,也会通过商品的大涨大跌套利,一味地鼓吹大通胀,什么什么都要大涨其实是要人接盘,是美国做空的前兆,我要讲的是美元会在大跌之后大涨,商品会大涨之后大跌。
    许多人必定要成为伯南克美元陷阱的盘中餐。
  
昭名 @ 2010-10-21 21:40:39
  请斑竹删除广告,谢谢!

  
  “购买力平价”论与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通胀陷阱
  何新
  
  2010-10-20
  
  
    可笑也可恨的是:狡猾的美国人利用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学舌鹦鹉来欺骗中国百姓,让他们天真地认为:人民币不断升值就可以用同样数量的钱买到更多的汉堡包。殊不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达到中美平价购买力后,意味着等量人民币在中国市场上买到的汉堡包只会比以前更少──因为物价上涨了。这是主流经济学鹦鹉们祸国殃民的一个最新实例!
  
    (1)
  
    北京时间9月30日凌晨,美国众议院以348票赞成、79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通过了“HR2378法案”,该法案允许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于所谓“货币根本性低估的国家”(如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
  
    长期以来,美国以人民币币值低估为理由,指责中国是所谓“汇率操纵国”。美国的指责所依据的主要理由是所谓“购买力平价”说(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参照系统)——从而认为人民币币值一直被低估。中国一些主流经济学人也跟着美国人鹦鹉学舌,而对于这种论点的荒谬性以及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灾难性涵义,则似乎蒙昧无知。
  
    为了使公众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本文拟绕开繁琐的理论(该理论介绍详见“本文附录”)。试用最简明的方式解释一下,究竟何谓“购买力平价”?从而使中国人知道美国人是如何利用所谓“购买力平价”这个工具,把中国经济一步步地引入发生恶性通胀的陷阱。
  
    (2)
  
    所谓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在主流经济学家那里被一些专用术语和算式绕得无比复杂(我怀疑他们是否真地明白这个概念)。其实它的经济涵义至为简单。我们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在一分钟内使事情讲清楚:
  
    假定美元与人民币汇率(目前)约为:1$=6¥($,美元。¥,人民币元)
  
    再假定:1$在美国可买0.5个汉堡包(即1个汉堡=2$),而在中国则可买1个汉堡包(即1个汉堡=6¥=1$)。
  
    那么据此,同样之1 美元即6元人民币──其购买力在美国与中国呈现不等价(非平价)。6元人民币(即1美元)的币值在中国被低估一倍,因为同样之6¥/1$在中国的购买力高于美国的6¥/1$一倍——故人民币应当升值一倍,其购买力即币值方可与美元相当。
  
    如果汉堡包在中国的售价应提高一倍,那么1美元(即6元人民币)在中国也仅能购买半个汉堡包。那么,人民币6元与美国之1美元之间的购买力水准方可拉平(即实现统一价格one price rule)——拉平之后,则实现所谓“购买力平价”(PPP)。
  
    所以用所谓“购买力平价”论拉升人民币升值,即意味着让人民币币值上调,以及被人民币所估值的全部物价,对美元同步上调。
  
    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后,人民币平价购买力将呈现一种矛盾的变化——对以人民币估值的国内商品,人民币的购买力不升反降。而对以美元估值的国际商品,人民币的购买力不降反升(这也就是购买力平价论中所谓“绝对平价”与“相对平价”关系的实际涵义)。
  
    可笑也可恨的是:狡猾的美国人利用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学舌鹦鹉来欺骗中国百姓,让他们天真地认为:人民币不断升值就可以用同样的钱买更多的汉堡包。殊不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达到中美平价购买力后,意味着等量人民币在中国市场上买到的汉堡包只会比以前更少──因为物价上涨了。这是主流经济学鹦鹉们祸国殃民的一个最新实例!
  
    据报载:迫于美国压力,近期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上升3%;那么中国国内以人民币估值的物价指数也就普遍对美元涨价3%,而这正是美国所要求的!
  
    事实上,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美国,购买力也远低于美国。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则必然导致物价联升,中国低收入者势必将进一步地陷入贫穷化状态。
  
    (3)
  
    但是,美国经济学人在做以上购买力(币值)平价比较时,却往往忽略一种极为重要的商品的估值和比较——这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同样作为一种商品被出卖的人类劳动力之估值。
  
    劳动力的价格是工资。比较美国与中国一个熟练工的工资水平:一个熟练工人在美国1小时最低酬金约可挣得10美元,在中国1小时仅约可挣得10元人民币。
  
    换句话说:若美国一个工人劳动一小时可挣得约5个汉堡包,那么中国一个工人同样劳动一小时仅可挣得约1.4个汉堡包。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列表提供一种国际间劳动力价格的差距比较。据美国公布,美国工人工资最低年薪约1万5千美元(此数字以下收入即低于贫困线)。那么世界其他国家一个工人需要工作多长时间可获得上述年薪?请看英国《经济学人》给出的下表:
  
    美国工人最低年薪1.5万(约相当于人民币10万),相当于:
  
    ——英国工人8个月薪金
  
    ——法国工人10个月薪金
  
    ——加拿大工人11个月薪金
  
    ——日本工人1年又1个月薪金
  
    ——西班牙工人1年又4个月薪金
  
    ——巴西工人3年又7个月薪金
  
    ——俄罗斯工人5年又4个月薪金
  
    ——中国 工人8年又10个月薪金
  
    ——印度 工人24年又4个月 薪金
  
    这些数字,粗略地说,即相当于国际上不同国家工人劳动力酬金的国际“购买力平价”。由此可见,根据中国劳动者年工资的内涵商品量,则人民币的币值(平价购买力)实际不仅未被低估,而是严重地被高估。
  
    4
  
    购买力平价论是极其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在纯理论角度购买力平价论被普遍作为汇率的长期均衡标准而被应用于汇率理论的分析中。但在实际操作上,购买力平价说存在着不可作为政策基础的严重的缺陷:
  
    1、该理论在考虑汇率定价时完全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汇率的现实影响。实际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汇率的影响,远远大于PPP;
  
    2、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品因素(首先是各国劳动力价格之间的非平价关系),也完全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的制约;
  
    3、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诸多技术性困难,使各国商品的PPP实际上几乎完全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估。
  
    购买力平价论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货币供应量决定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货币购买力的倒数是物价水平。因此PPP理论认为,货币数量决定一种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PPP论也是从货币层面因素分析汇率问题的代表。
  
    但实际上PPP理论单纯从商品价格的不完全比较,远远不能真实反映各国货币汇率和各国商品价格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决定各国货币汇率的,不仅存在实物商品的贸易市场;还存在着一种虚拟性商品的交易市场───即资本投资品市场和离岸货币市场。在后一市场中,决定一国货币汇率的并不是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而是所投入离岸货币市场交易的各国货币数量间的比例关系。
  
    众所周知,近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在持续快速上升,随着粮食、食糖、蔬菜、蛋类以及水电等日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失控飙升,近期形势更有进一步和加速恶化的趋势。这种后果,是与美国压力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政策有着直接关系的!
  
    换句话说,造成中国当前和未来严重通货膨胀形势的罪魁祸首就是美国不断实施的美元贬值和施压于人民币使之不断升值的政策!
  
    附录:购买力平价论简介
  
    购买力平价论是关于汇率的一种理论,最初起源于16世纪重商主义。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亦为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比较贸易论的内容之一。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在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该理论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价格)之比较。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可以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
  
    《维基百科》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又称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1、要义: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质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例子就是由《经济学人》杂志所创的巨无霸指数。该指标将各国的麦当劳分店的巨无霸汉堡(巨无霸)销售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
  
    2、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批评
  
    评论者认为,假定所有国家的价格商品价的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
  
    汇率表示你的本国货币此刻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你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3、购买力平价与生活水平
  
    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标准之一。
  
    例如2002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0000美元,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是27000美元,美国是27500美元,调整后为36000美元。但是美国的犯罪率较日本高,贫困人口和地区比重较日本大,而日本的人均国土面积也较美国小,国民享有的个人自由据称比不上美国。而且生活质量还依赖于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最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能表明财富分配是否平等。
  
昭名 @ 2010-10-21 22:07:50
  房地产崩溃进入倒计时

  袁剑
  
  2010-10-21
  
  
  
   任何一位期望房地产价格下跌的人,只要愿意了解一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力量对比,那他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绝望。
  
    在中国房地产巨大的泡沫游戏中,处于多头一方的,都是当今中国最为显赫的力量。在这些力量中,位列首位的是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官员政绩,还是地方财政及gdp的考量,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最大的激励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可谓中国房地产的死多头。其中理由无非利益二字。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稍有政策松动,各级地方政府便雷厉风行,密集出台各种房地产刺激政策的原因。出于同样的理由,在2010年中央政府开始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时候,各个地方政府则是虚与委蛇,能拖则拖。今年以来,处于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虽然也有个别地方大员祭出住房消费税之类的把戏,颇有一点对房地产泡沫大开杀戒的势头,但地方财政对土地泡沫的巨大需求使然,个别地方官员对房地产泡沫的特殊态度,至多能起到某种政治宣誓的作用。可以判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一天不结束,地方政府就始终是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死多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现行的政治架构中,地方政府只享受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利益,却丝毫不承担泡沫破裂的责任,是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泡沫过程中毫无顾忌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游戏中,与地方政府利益高度一致并结成稳固同盟的另外一只多头力量,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在这些房地产商中,虽然各有各的算盘,但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价格泡沫,泡沫越大,他们赚得越多,即便冷静如王石者,恐怕也不会与泡沫过不去。说归说,长远利益归长远利益,短期暴利毕竟不是坏事。至于泡沫破裂谁来兜底,地方政府尚且不顾,唯利是图的房地产商们又何须替古人担忧呢?所以,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采取诸如信息欺诈,游说政府等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房地产泡沫火上浇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一直以私营企业为主的房地产商队伍中,近年来杀出了一路黑马:央企。由于在资金成本及实力上的特点,以及在人事上与中国现行政治架构上的特殊勾连,央企的加入,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了重要的变数,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空前的软约束化。与一般的地产商不同,央企的管理者们,完全不需要为房地产泡沫的崩溃承担任何个人损失,短期的泡沫越大,对他们越有利。在所有的房地产公司中,央企最有动力推动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不止于此,今日央企的软约束已经远不止事后的免责,而更在于他们在事前对政策的游说,而这种政策的游说也绝非局限在传统的部门范围,而是直及货币政策。任何资产泡沫,追根究底都是货币问题。影响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影响了资产泡沫的最源头。去岁以来,中国一反其他新兴经济体逐渐紧缩之势,货币政策欲紧还松,态度暧昧,虽不能完全归于央企之功,但与他们对政策钳制显然也有莫大关联。放眼经济领域,最大的软约束,莫过于货币政策之软约束。其结果自然是货币充斥,价格腾踊,全民买单收场。在一年多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央企房地产异军突起,在泡沫面前全无惧色,频频刷新地王记录,实在是其来有自。而这也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特色之一。对于这些后起之秀,老牌民营房地产商们可谓亦喜亦忧。忧的是,他们可能挤占自己的市场机会,喜的则是,这些不要命的官商毕竟在市场摇摇欲坠之际,延长了泡沫周期,为他们壮了胆撑了腰。
  
    不过,如果仅仅只有地方政府,房地产商的做多热情,没有银行一边倒的信贷支持,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烈火喷油,日剧一日。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银行业在靡费数万亿公帑救助之后,得以幸存。以迄于今,不仅市值独步全球,而且在风险管控,经营管理方面据说也已脱胎换骨。而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的事实则让人忧从中来:中国耗资巨大的银行改革成果,很有可能是一个假象。中国银行业不仅业务高度的同质化,其最终的责任约束,似乎仍然无从谈起。短期利益依然是那些调动频繁的行长们的最高利益。在利差收入还是中国银行业绝大部分利润来源的情况下,多放贷则都获利,于是,各大银行蜂拥放贷,一举而促成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信贷狂潮。但一旦周期翻转(现在看来,这种概率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中国银行业无疑又是坏账如山。这种悲剧在金融史中俯拾皆是,在中国更是十年前刚刚发生的故事。但短期利益所系,似乎没有人相信悲剧会重演,他们宁愿相信,中国的经济以及房地产将是历史上的特例。中国金融业乃是技术精英云集之地,本应在市场狂热之时表现得更为理性,但他们在近几年的表现,让人有一次看到了,泡沫的狂热会在何种程度上摧毁一个民族的理智。不过,我不太相信中国金融业全是这般见识浅陋之人,我以为他们更加隐蔽的算盘是:反正银行也不是我的,最终大不了中央银行或者中央财政再次兜底(实际上是全民买单)。要烂大家一起烂,银行家个人的责任都可以归咎为所谓系统风险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只要宏观形势暂时不翻转,房地产短期内不崩盘,争先恐后放贷争取短期利润就成为唯一理性的行为,而那些审慎经营的银行看上去就更像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书呆子。如此博傻,夫复何言。要而言之,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竞相向房地产业放贷,推动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腾升,都符合银行家们的利益。如此制度约束,中国银行业不成为房地产的多头反倒可能是咄咄怪事。
  
    在中国房地产格局中角色最为微妙的是中央政府。由于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社会负有广泛和最终的责任,他们对房地产的考量变得空前复杂,其处境也变得相当痛苦。一方面,他们需要房地产拉动经济——这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另一方面,不断腾升的房地产价格所引起的广泛民怨却在不断吞噬着这种合法性,更为要命的是,随时可能破灭的房地产泡沫将彻底毁掉中国的金融系统并引发经济休克。这两种主要的厉害计算左右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其最终决策取决于他们这种计算结果。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虽然房地产已经逐渐导致了系统性的民生问题,但其对中央政府的正面价值显然大于其负面价值。这也是中央政府尽管不断出台各种抑制泡沫的政策,但却始终不敢下重手的原因所在。及至金融危机,出于反危机之需,房地产更是万千宠爱积于一身,中央政府不得不食言自肥,重新出台刺激房地产的各种政策。直到目前,中央政府的官方态度仍然是“保持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在这一点上,素以坦率鲁莽着称的任志强先生的看法,的确相当精准。他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纠正媒体对中央政府态度的错误解读:政府从来没说要打压房地产,只是希望房地产价格稳定。任志强先生的话翻译一下实际上是说:别看中央政府叫唤的厉害,他们仍然是我们的潜在的多头同盟军。纵观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在房地产上的作为,虽然表现摇摆,态度暧昧,但如果将其归于多头一方,虽不中亦不远也。有趣的是,中央政府这种反反复复、投鼠忌器的政策表现,不仅没有抑制住房价,反而造成了广泛的错觉。在这种错觉中,中央政府的政策是唯一能够左右房地产价格的唯一因素,所有的下跌都是中央政府的打压政策而不是市场本身的力量所导致的。于是,房地产投机者与市场的博弈变成了他们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不幸的是,中国房地产的投机者们早就看透了中央政府的底牌:出于gdp的需要,中央政府即便暂时抑制房地产投机,也不会将房地产往死里整。所以,一旦中央政府出台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政策,投机者们则祭出托字诀,坐等中央政府的下一次妥协。在这样一种意志的较量中,过往十年的记录表明,形形色色的市场投机者们几乎完胜。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政府屡次房地产调控实际上起到了某种相反的助涨作用并延长了泡沫的时间。
  
    在过去十余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以及那些拥有大量低成本住房的各类、各级官员,结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多头利益集团。而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中央政府,实际上也一直受制于经济增长之紧箍咒,而屡屡诚服于这个集团。而反观空头一方,仅仅只剩下那些尚未首次置业的年轻人以及进城的农民工了。这个阶层在中国目前的政治格局中,几乎可归为最弱势之列,其政策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这种力量与强悍无比的房地产多头相搏,无异于以卵击石。而即便是这些人,一旦他们买房之后,他们就会立即转变为多头一方。毕竟,又有谁愿意自己的资产缩水,甚至变成负资产一族呢?如此看来,除了那些在现行房价下已经彻底沦为看客的潜在购房者之外(颇有创意的中国房地产商们为他们发明了一个颇具羞辱性的别名:刚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净多头格局。所有的利益主体都坐等某种神秘力量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泡沫化,从而从中渔利。以这样的力量对比,不少人可能真的相信:中国的房地产真的会涨到天上去。然而,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当一个市场全部都转变为多头的时候,市场实际上已经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换言之,市场反转的时候可能越来越近。其中道理非常朴素:所有的多头力量都已经满仓入货,再也没有新的资金可以推动价格继续上涨。当那些刚需们被迫追涨蜂拥入市的时候,中国房地产的多头力量正在逐渐被耗竭。在这方面,迹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有数据显示:中国的首次购房者的年龄正在快速降低。在北京,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下降到27岁。这个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水平的数据表明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正在被迅速耗尽。当很多被认为不该买房的人都在买房的时候,难道不是一个牛市接近终点的有力证据吗?这就正如当不该买股票的卖菜老太太都在买股票一样,将被熟练的投资者视为市场噩耗。顺便要提到的一个信号是,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最为决绝的空头——一位叫“牛刀”的先生,最近也已经向多头投降。开个玩笑,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将牛刀先生视为市场一个灵敏的反向指标。多年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在谈到股票市场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比喻:市场必须有摩擦力,如果失去摩擦力,市场就会飞出去。而飞出去的结果就是重重的跌落。从这个视角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房地产商以及形形色色的投机者们万众一心、合力做多的2009年,与之何其相似乃尔?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难道不是真的飞出去了吗?一种看上去不可一世的力量,毁灭他们的往往是他们自己,世事如此,言之可叹。
  
    凭借逻辑上的证据,(包括中国房地产的空置率、自有住房率、租售比、房价收入比、尤其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前景),以及市场经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房地产在2009年的放量暴涨,已经耗尽了这个市场绝大部分多头力量。这一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长达十二年牛市的一个终结之年。而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其在顶部的最后挣扎。接下来的将是一次漫长的,惊心动魄的下跌。如果你想知道那会是什么景象,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标准的蓝本。鉴于中国房地产价格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严重透支程度,在我看来,中国房地产几无软着陆的可能,而很有可能是一场雪崩。
  
    在论述人类的农业及畜牧业革命时,汤因比认为,这不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人类由此获得了一种美德,人们已然认识到:“他们无论怎么饥饿,也绝不能吃光种子或杀掉为他们提供奶水和补充畜群的母牛,母羊和母山羊。”而中国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已经根本背离了这一文明得以延续的美德。
  
    在牧场被啃光、只剩下那些凶猛的动物的时候,猛兽之间的相互撕咬就可能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这大概就是所谓市场的力量。目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这样一场战争的边缘。
  
    2005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房地产套牢中国》,意思是说,房地产作为一个奇特的行业,已经将中国的强势利益集团紧紧捆绑在一起进而也将中国经济的命运捆绑在一起。5年多过去之后, 这种捆绑不仅不见放松,反而更加紧密(我相信已经有人透不过气来)。如果说那个时候这还仅仅是一种趋势,那么现在房地产可能已经真正套牢了中国。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死结。不过,西谚云: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房地产的死结也会因为利益的分野而被打开。
  
    如前所述,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取决于房地产泡沫给他们带来的价值。不用我算,在前面十余年,房地产给中央政府带来的正面价值远远大于负面价值。但此一时彼一时,眼见得泡沫愈大,金融愈危,民怨愈盛,中央政府的算盘就可能打得不一样了。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房地产拉动经济的作用虽然仍不可小觑,但也不是完全无法替代,比如多建廉租房,也同样可收拉动经济之功,况且在经历十数年的高速增长,自有住房率已经到接近90%左右的情况下,房地产究竟还有多少拉动经济的潜力实在令人存疑。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所引发的政治信任以及所带来的政治损失,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显然,利弊权衡之后,天枰正在向另外一面倾斜。我的判断是,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正在从最初的积极鼓励到前几年的被动支持,开始转变为今天的中性。用官方语言表述就是,“保持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在2010年,中央政府在年初及9月31日连出重手抑制房地产价格,即是这种态度转变的明确信号。虽然我也相信中央政府态度仍然可能出现反复,但随着房地产泡沫日长夜大,这种概率会越来越小。与此相反,坚决抑制的概率的却变得越来越大。投资之大势者,此之谓也。时移世易,房地产曾经稳如磐石的多头利益联盟显然已经出现裂缝。不过,在我看来,中央政府的态度并不是决定房地产走势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资产泡沫说到底都是货币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相当有把握的判断,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走到尽头,处于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上。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于反危机之需,敞开货币闸门,货币供应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中国M2与GDP之比已经达到180%远远超过美国的60%,广义货币的总量M2在2010年8月份达到68.7万亿,竟然超过美国10万亿左右。如此洪水猛兽般的货币态势,难道我们还能指望货币政策继续扩张吗?虽然,疯狂的货币扩张在美国似乎没有引起通货膨胀,但不管美国、日本如何,也不管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变化,但作为一动而关乎天下社稷的政治家,货币供应与通胀之间关系的传统训诫,恐怕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显见的事实是,中国的CPI正在以超过所有预测者的速度逐月攀升。温家宝总理十月初在接受cnn采访时,明确将腐败及通胀列为威胁政权的两大因素,实际上已经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趋势。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迹象是,中国领导人似乎已经准备接受更低的gdp增长速度。这显然意味着更加稳健和更加审慎的货币政策。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中国货币当局出于某种短期的政治利益而变成亡命之徒,更加疯狂的开动印钞机。但果真出现那种情况,讨论房地产恐怕已经没有必要了。明乎此,我们就能明白,从今往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逐渐趋紧,甚至在某些时候会骤然收紧。渐紧是大趋势,剩下的只在于程度及速度。于此,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趋势已经基本抵定。在这里,那个一直沉默和隐身着的空头就要出场了。在整个房地产的泡沫游戏中,似乎从来就没有明显的受损者,只要房地产上涨,所有房地产的参与者几乎都能获利,所谓多赢格局,莫过于此。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或许正是由于这种考量,一位着名经济学家曾放言:房地产下跌对谁都没有好处。(顺便说一句,这是我听到的关于房地产最无知的判断之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天下从来就没有免费的晚餐,事实上,房地产泡沫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全民货币购买力的损失来支付的。为了人为延续泡沫而放任货币滥发的今日中国,情况则尤其如此。以全民货币贬值为代价向某些特定市场主体无偿支付暴利,这种游戏无论如何是难以长期持续的。货币当局的这种貌似中性的欺骗真相一旦曝光,这个游戏就会嘎然而止。
  
    当市场投机者们察觉并确认,市场最为重要的多头开始转向以及货币政策将真的开始从紧的时候,市场的螺旋式下跌就开始了。房地产市场的各类投机者们,一直被媒体妖魔化为一种可憎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是一种中性的力量,涨是助涨,跌时助跌。他们从来不站在任何人一边,也从来没有所谓长远利益。人们或许很快就会看见,他们是如何怀着惊恐的心情摧残他们昔日的多头同伴的。一场相互践踏的熊市大幕,正在拉开。中国房地产——这个曾经催生过无数富豪,吸引了无数聚光灯的销金之窟,很快就会上演一幕剧情完全相反的戏剧。与这个剧情对应并作为背景的,是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又一次艰难转型。
  
昭名 @ 2010-10-21 23:22:55
  索罗斯:注册资本1港元 接钱接到手发软
  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要在香港办公了,这次金融巨头瞄准的对象可能是不断升值的人民币。
    有香港对冲基金经理昨天向《》称,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的办公室将于下月开始办公,而这次索罗斯带来的资金约为80亿~90亿美元,合约650亿港元。
    "办公室在金融中心二期。"这位对冲基金经理说。颇为有趣的是,当年狠狠阻击这只金融大鳄的香港金融管理局,也正位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这座香港当前最高的大厦。
    本报记者昨天试图探访。国金二期接待处的工作人员透露,索罗斯管理基金位于第35层,但该楼层有特别安排,需要有特别的邀请才能探访。记者随后致电索罗斯基金公司一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公司目前尚未正式开工,也不接受媒体采访。不过对于公司将于下月开张的传闻,对方并没有否认。
    早在年初,香港业界已有传闻,索罗斯重归香港市场,并设立了研究团队的办公室。而本报记者昨天查阅香港公司注册处,相关资料显示,索罗斯今年3月24日在港注册成立名为"SFM HK Management Limited"的公司,注册资本为港币1元。SFM HK的创办人为总部设于纽约、索罗斯担任主席的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
    虽然注册资本仅1港元,但并不妨碍索罗斯在香港业界的号召力。一市场人士向本报称,在沉寂半年后,最近香港对冲基金的净流入资金开始急剧上扬,许多基金经理接钱接到手软,相应的一些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出现频繁换马,并传出有海外大鳄开始挖角。甚至有消息称,索罗斯在香港的基金公司已经成功邀请美银美林自营坐盘交易部的董事总经理蔡笃昀(Robert Tsai)加盟。
    而据熟悉美林的人士介绍,美林自营坐盘交易部近期的确面临调整,原班人马大部分已转至黑石投资公司(下称"黑石")。上述人士称目前尚不知道其是否会随着原班人马转至黑石,但是据悉蔡的名字迄今仍在公司的联络人名单之中。记者昨天翻查香港证监会持牌记录也发现,蔡笃昀目前仍属于美林(亚太)有限公司并为美林远东有限公司代表。
  
  
  
昭名 @ 2010-10-21 23:38:03
  索罗斯重返香港 国际热钱豪赌人民币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 09:22 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查看最新行情
    第一财经日报舒时 郭兴艳
  
    人民币远期价格与现汇价的差距正在拉开。“在香港的非银行间市场,大宗人民币交易汇价已远高于香港银行向机构投资者提供的价格。”阿斯特朗资产管理公司的对冲基金经理潘稷对《第一财经日报》如是描述着人民币在香港市场的火爆。
  
    即使香港银行间的人民币汇价,也比境内官方的汇价高出许多。此前有市场人士向本报透露,人民币在香港的离岸汇率与在内地的官方汇价之间的差距近期相差约2%,差距达到1000个基点以上。
  
    在投资者细数市场种种异动时,他们看到了索罗斯磨刀霍霍的场景。从设置香港研究团队到大手笔挖入国际投行的交易干将,索罗斯此行颇受关注。
  
    有不少港媒评论员认为,这是索罗斯看好内地经济与港股的前景。但有业界人士亦向本报表示,索罗斯此次的手法还是与前几次差不多,与其说他是看好内地市场,还不如说他和其他国际热钱一样,是在豪赌人民币升值。
  
    上述人士解释,香港市场特点是存在联汇制而且流动性非常庞大,因此索罗斯即使把所有的亚洲美元资产投入,市场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如果这部分资金有部分流向人民币则不同。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交易平台,但是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充其量不足1500亿元(金管局官方数据披露在8月底是1300亿元),大型的国际对冲基金如果借助银行的杠杆作用,只需要较少的资金便可以将远期不交收人民币合约价格(NDF)推高。
  
    在货币市场进行豪赌的同时,索罗斯这样的全球对冲基金可以用美元换成的港币买入与人民币资产相关的H股。等到人民币升至其预期目标时,便可反向操作,在卖出人民币换回美元资产同时,在股市上抛售H股锁定利润,这样可以同时锁住货币升值收益与股市回报。
  
    桑尼对于上述说法也不置可否。“近日来亚洲市场一个明显的动向是,除内地与香港之外的亚洲市场均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港股进入10月以来却屡创高位。”一美资对冲基金经理桑尼称,“这是有热钱从亚洲其他市场转入香港的信号,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亚洲市场与香港同样经历了类似的情况。”
  
    另一个重要信号是,香港恒生指数近期的升幅突然加大,但并非所有的蓝筹股都出现普涨。“恒指近期靠个别股份推动的迹象明显。”桑尼说,“其他不少个股仍然严重跑输大市。”
  
  =============================
  紧跟索罗斯步伐,慢慢做空
昭名 @ 2010-10-22 07:54:02
  作者:海宁的马甲 回复日期:2010-10-18 10:20:22 

    作者:dannysjoy 回复日期:2010-10-16 10:37:23 
    
      海主事:
        感谢你推荐的关于汇率的文章。短短没有几天,RMB连续破7,破6,现在终于到6.65了,为93年来最高,上月对美顺差也创历史单月新高。请主事对目前最新的数据和事态做点评。
    ######
    人民币对美元,在10月到12月,面临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极大压力(要求升值的压力)。我也是看戏的,看看10月到12月,中国的部分外贸企业,是否被牺牲掉。
    我坚持2011年3月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可能性大于贬值的可能性。
    如果人民币在2011年3月前完成升值过程(不再被低估,外贸顺差每月少于150亿美元),则房地产准备等中国央行加息,收紧货币后对付恶性通货膨胀后,高空跳水了。
    
    快了,近了。10年啊,2001.11.10加入世贸到2011年11月泡沫破碎得一塌糊涂。十年,一场财富迷梦的兴起与落幕。
    
    
  作者:海宁的马甲 回复日期:2010-10-18 10:23:08 
  
    作者:坐等泡泡破灭 回复日期:2010-10-17 01:32:04 
    ######
    国际投机资金极其嗜血,你看着好了,2010年11月到2011年3月的大宗商品,中国的猪肉,食用油,汽油的涨幅,会超出你的设想。但是来得快,去得也会快。到2011年底,甚至2011年10月份,大宗商品在世界余下的地产泡沫纷纷破裂后,也跌得极其地惨。
    
    自然,我的时间点不一定对。
  
  
    热钱:
    简单地说,负利率情况下,加息不会招致热钱。加息到4%也不会招致热钱,因为4%的利率,刚够官方的通货膨胀速度而已。越南存款利率10%以上也没有招引热钱,巴西9.5%的利率,也没有招致太多热钱。
    巴西9.5%的利率,对比美国0.25%的联邦基金利率,是不是美国的资金会疯狂地进入巴西啊?有吗?
    
    很多研究通货膨胀的,认为通货膨胀一旦超过10%,物价就有进入爆炸式抢购的危险,比如中国的1988年,1993年。
    热钱就是进入中国,看中的是加息0.25%以后,因为通货膨胀的增加速度大于0.25%,负利率不是减轻了,而是更严重了,才流入中国的。流入中国后,热钱去炒的是农产品等,炒那些还没有到顶的泡沫资产,而不是像老太太那样存入银行。美国0%到0.25%的所谓零利率,是美联储与银行间的利率,不是普通人能拿到的存款利率或者贷款利率。即使这样,美国私有的商业银行也是惜贷,情愿买国债,也不愿意把钱贷给个人和公司,因为资金安全更重要。
     
    加息到4%,把通货膨胀压下去,才能挡住热钱进来炒作农产品等还没有到顶的泡沫资产。
    
    2010年下半年,欧元日元等对美元升值10%以上,而人民币没有对美元升值10%,才使得人民币具有一定的升值预期,这一点才是招引热钱的因素。负利率导致的资产泡沫初期,加上升值预期,才能招引热钱的猛药。
    
    在通货膨胀率大于银行存款利率情况下的加息,会招引热钱进来的说法,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菜市场老太太思维。
    那么什么情况下招引热钱?
    负利率和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起步阶段,热钱会流入买泡沫资产,因为潜在可能有一年20%到100%的回报。中国是资本管制的,资金进出成本要比资本自由流动的地方大。
    我们再看看历史,我看到的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6年2月左右,“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之外”的热钱是处于流出大于流入的状态的,2006年2月到2007年2月,热钱才处于急剧加速流入中国的情况的,12个月左右大致的流入量是1000亿到1300亿美元左右,2006年2月左右,是个剧烈的从流出到流入的转折点。
    2007年3月到12月,这些钱大致三分之一已经持续流出去了。(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才一万亿美元出头,所以1000亿美元的量在2006年也是挺大的)。而中国的加息发生在2007年,2008年,那个时候,热钱处于净流出的时期。从流入到流出的转折点是2007年2月到3月。
    所以热钱更喜欢负利率导致的资产泡沫的初期与中期。
    再看1999年的香港,香港1999年买楼的利率是多少?9%左右,比国际上高几个百分点,如此高的利率,热钱为什么不流入香港?因为香港楼市股市资产泡沫破了,负翁多,借给香港人,坏账可能比较多,没有泡沫预期,热钱兴奋不起来。
  
昭名 @ 2010-10-22 08:42:19
  农民工怎么走,美元就怎么走!(2010-10-21 15:20:19)转载
在央行加息震惊,捅妓局CPI数据闹心,国际上关于汇率战的喧嚣如火如荼。。。很多专业人士的解读纷纷出来,房价的拐点在哪里?股市的余火还能燃多久?等等,各种数据分析,理论推演,图表演示都有,俺也不凑这个热闹。学习老人家的分析方法,分析基本面,基本矛盾。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什么,也就是说鸡的屁的基本面是什么?尽管CCAV一直在鼓吹,产业升级了,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高科技出口占多少多少,但从春节期间全世界最壮观的人口大迁移就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不管外表多么光鲜,城市多么辉煌,房地产多么耀眼,高铁多么拉风,其实财富的基础都是那些火车站怀揣勇气和梦想动身上路的农民工。他们创造的外汇通过人民银行的体系变成货币资本,制造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资本神话。那么他们为什么抛家别口去讨生活,很简单,不这样就养不活自己和家人,也就是虽然他们是农民,但无法靠农业资源和农业劳动养活自己。逻辑很简单,中国以外需为主的制造业的基础就是农民工,或者说改革三十年,特别是近20年的财富基础就是廉价农民工,廉价农业,加上以美元资本为主的廉价国际资本!
  
   这样的资本神话在2008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因为这样庞大的生产群体在现代资本和技术,物流手段的组织下,全世界都感受到了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和消费的背离的矛盾,当然这个矛盾被很多砖家,叫兽用各种概念打包后,产生了很多版本的故事。这个矛盾通过次贷危机引发,在各个国家的权衡拆衷中发酵,在全球化的资本联盟的一次次“联合”行动中,慢慢显露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过剩的产能消灭和全球需求的下降。这个矛盾的解决途径通过各种贸易战,资源战,地缘政治角逐,最后落实到一个最敏感的节点:就是货币汇率!其实汇率的核心就是全球再分配,而货币对内币值的变化实质就是国内财富的再分配。这不竟让人想起一个熟悉的词汇:阶级斗争!当然场景变了,变得"温文尔雅“!
  
   关于美元的上升或则下降会导致什么,各种有见地的分析已经很多了。预测各种时间段的都有,预测短期美元走强或者走弱的都有,我也来做一个预测,鉴于刚才的分析,廉价美元和世界性的廉价产能供应地是矛盾的统一体,那么一旦这样的条件(廉价农业,廉价农民工)消失,那么廉价美元也就会历史性的消失(直到下一个资本洼地的形成)。对于产能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内出于币值的变化,必然是反映新的阶级关系下的社会平衡(这个新的阶级关系当然是一部分群体的财富再分配为代价),对外汇率的变化,必然是反映国际资本财富再分配的意志。简单的说,由于这个产能大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那么农民工往下走,美元必然继续它的低位,反之,美元历史性的反转必然到来!这个趋势今年春节将面临考验!
  
  =======================
  这个比喻比较形象
昭名 @ 2010-10-22 09:06:56
  《红楼梦》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相爱的,最后都拆散了;凡是胡乱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妖怪,最后都修成了正果;凡是没后台的,都被猴子打死了。
  《水浒传》告诉我们:只走白道不行,只走黑道更不行;行的是走黑白两道,官匪勾结的道。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精兵强将只能一时辉煌;兵多将广才能做得天下。
   时间告诉我们:忙碌的日子里好好照顾自己,人生如赛场,上半场按学历、权力、职位、业绩、薪金,比上升;下半场按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胆固醇,比下降。上半场顺势而为,听命;下半场事在人为,认命。希望大家上下兼顾,两场都要嬴。没病也要体检,不渴也要喝水,再烦也要想通,有理也要让人。
  
  
  (作者:磐石校尉)
  2009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区区2700多亿(两个赖昌星就可以支配).依靠毛时代的农业革命的人口,水利,种子,土壤红利以及廉价石油煤炭衍生品化肥支撑,由于解体公社这个唯一的可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组织,复辟2000年来一贯的小农经营模式,在全球化的资本冲击下更是不堪一击。未来的危机表现之一必然是农业危机引发的价格重置,人民币当初的生成来源于基层革命(这是人民币战胜国统区法币的关键原因),同样,未来人民币风暴也会风起于青萍之末--农村,农业,农民!
    
    
    
    
      从农业这个角度,日本是令人尊敬的国家!是全球化时代难得清醒的,对国民长远未来负责任的国家!尽管在战败的阴影下,不得不屈从美元势力!在目前形势下,任何企图反全球化的“合纵”的企图(比如日本东工大红卫兵头头菅直人上台的脱欧入亚的言论,赞扬全球化"杀手"毛泽东的言论)都会被一些看似偶然的“连横”事件打破,比如:黄海军演,钓鱼岛事件!按目前的国际社会的各种势力分析,合纵必败!一个区区2000万港币的保钓“捐赠”,就让中日两国的愤青G点兴奋起来了,手法堪比张仪!
  
昭名 @ 2010-10-22 18:39:41
  中国是怎样“消化”高铁技术的?
2010年10月9日 金融时报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转贴到开心网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英国《金融时报》 吉密欧 北京, 王明 东京报道
  
  
  
  
  
  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最近在上海时,曾在中国制造的子弹头列车前留影。这一场面的历史象征意义可不一般。
  
  
  这位“终结者州长”当时正在亚洲进行“购物游”,为升级加州铁路网、建设高速铁路的计划物色列车、技术和资金。加州铁路网很大一部分是在19世纪由中国劳工建造的。
  
  
  施瓦辛格在上海说:“我的所见所闻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我们期待中国也能与其他国家一道参与竞标过程,让我们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建设高速铁路。”
  
  
  在国家控制的中国铁路企业为国内外新建铁路大量制造高速列车之际,北京方面恐怕很难为“和谐号”高速列车找到更好的名人代言了。
  
  
  然而,对于曾为中国高铁计划提供大量技术的欧洲、日本和北美企业而言,施瓦辛格的访问突显出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
  
  
  在许多跨国公司的高管看来,这是对其他行业的警告。这些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向政府背景的合作伙伴“转让”或销售技术,以换取市场准入,但他们得到的回报却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日益缩小,因为中国的国家政策向本土产业倾斜。
  
  
  这些公司现在发现,自己的高速铁路技术已被“消化吸收”。按照政府的定义,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包括购买引进国外技术、在现成的平台上创新,再(由当初的中方合作伙伴)以国内品牌销售。此外,外国公司还发现,在全世界竞标时都会遭遇中国企业短兵相接的竞争,中国企业以折扣价格销售消化了的高速铁路技术,往往还得到国有银行廉价信贷的慷慨支持。
  
  
  短短几年间,中国国内的高速铁路产业便像雨后春笋一样成长起来。虽然中国企业尚未向成功向海外销售,但行业专家指出,首笔交易可能很快就能达成,买方可能是加利福尼亚州,也可能是众多渴望高铁技术的国家之一。
  
  
  高铁行业发展的推力是国内铁路网的扩张。分析人士表示,这项浩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几乎肯定是自美国建设铁路网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铁路系统老化造成的瓶颈问题,严重限制了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而这些空前的建设规划对于解决瓶颈问题十分关键,也构成了2008年出台的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还计划到2020年扩展到目前的约三倍,超过1.6万公里,总长度足够从北京延伸到伦敦,再从伦敦折回北京。政府已经决定未来几年每年安排逾1000亿美元的预算,用于建设新铁路线和升级陈旧的铁路网络。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计,这个数字预期将占同期全球铁路投资金额的一半以上。
  
  
  这块诱人的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大铁路集团。10多年来,北京方面欢迎德国西门子(Siemens)、法国阿尔斯通(Alstom)、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和加拿大庞巴迪(Bombardier)等集团与国有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激烈竞争之下,技术转让成了一项要求。
  
  
  2002年,为了挑战外资主导地位,铁道部推出了国有制造企业完全利用自主知识产权、花费1.4亿元人民币研发的高速铁路系统“中华之星”。然而不到两年后,铁道部便宣布其核心技术“不成熟”。
  
  
  中华之星悄悄驶入侧路后便被遗忘,政府鼓励国内企业转而加紧消化国外技术。与此同时,铁道部也在不断提高“国产化比率”的要求。
  
  
  铁道部拒绝回答英国《金融时报》针对此类要求提出的问题,但官员们曾多次公开表示,任何铁道工程都必须有至少70%设备由国内企业生产。其结果是,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
  
  
  2002年,中国在有外国公司参与的高速铁路市场(包括车厢、信号设备和其他高科技轨道交通组件)中投入近40亿欧元,当时外国公司在其中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行业数据显示,今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达到了170亿欧元,而外国公司仅占15%至20%的市场份额,盈利与八年前大致相当。
  
  
  铁道部2007年庆祝本土组装的高铁列车问世之时,避而不谈那些列车是在川崎重工提供的日本技术平台基础上制造的,而只是强调在消化外国技术方面取得的国家成就。铁道部高调宣称,国有企业以“明显低于”标准的成本,成功吸收了高铁技术。
  
  
  在东部港口城市青岛一间熠熠生辉的厂房里,“消化再创新”计划的最新成果正在接受测试。中国南车四方(China Southern Railways Sifang)正在建造的子弹头列车最高时速达380公里,将行驶于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定于2012年底竣工。在预览中曝光的这些列车,与日本最新推出的新干线(Shinkansen)子弹头列车不可思议地相像。
  
  
  南车四方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罗斌解释道,他所在的公司向川崎重工购买了使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的原始技术后,已不再与川崎合作。“这是我们以消化吸收的技术为基础所做的创新设计,”罗斌指着测试轨道上光亮的新机车这样说。“完全是我们自主设计的成果,与庞巴迪、西门子无关,与新干线更加无关。”
  
  
  日本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Central Japan Railway)运营高速铁路服务,并参与新干线系统的一部分开发工作。其会长葛西敬之(Yoshiyuki Kasai)透露,他曾警告川崎重工不要试图达成最终会造就低成本竞争对手的合作协议。他3月份对英国《金融时报》说:“他们没有听取我们的建议。我想这对他们是一个苦涩的教训。”
  
  
  “他们当然愤怒,但也知道与中国政府作对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无济于事,”一位十分熟悉向南车供应列车的项目的日本高管表示。“一开始日本人和欧洲人都感觉未来恐怕会发生这种情况,但并没有意识到会这么快。中国的赶超如此迅速,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要(与中国人)竞争美国的合同。”
  
  
  外国铁路企业的经历,在许多人看来对航空、汽车、信息技术乃至绿色科技行业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分析人士在这些行业中观察到正在显现的行业战略,具有国家背景的企业利用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前景,争取到外资企业转让宝贵的技术,使自己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全球竞争者。
  
  
  该策略在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兴起,引发了外国企业的抱怨,并逐渐升级成了外国领先实业家的公开批评。但阿尔斯通与西门子等公司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困难,因为它们担心被锁在中国市场门外。尽管它们不愿公开抱怨,但一些外国铁路业高管私下宣称,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技术被合资伙伴全盘偷窃与抄袭。
  
  
  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官员对外界有关强迫技术转移与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忧不屑一顾。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中国应用了世界高速铁路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在这个程度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创新。”然而,据外国铁路业高管估计,中国所使用的高铁技术中,约90%来源于合作伙伴关系或外国公司研发的设备。
  
  
  在华运营的国际列车制造商高管私下表示,向北京抱怨或启动法律诉讼毫无意义。尽管声称如今所有的高铁技术都是自主研发的,但中国铁道部还是组建了一个由律师与官员组成的小组,负责调查如果国有铁路公司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出售产品,它们在面对知识产权诉讼方面有多大的脆弱性。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为了与全球竞争对手争夺在华优势,一些外国公司向中国合作伙伴转移了比他们公开承认的要先进得多的技术,这是中国企业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提高列车速度的原因之一。他们表示,如果没有这样的协助,中国将很难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将列车速度提高如此之多。
  
  
  外国公司不愿公开抱怨,不仅仅是因为害怕被赶出中国市场。它们还注意到了一个初露头角的机遇:与中国集团联手,投标世界各地的高铁项目——从美国加州到俄罗斯,从巴西到缅甸。在最近的一个案例中,西门子放弃了自己投标沙特阿拉伯一铁路线建设与运营合同的计划,转而加入由中国企业牵头的一个银团中。
  
  
  尽管投标没有进行下去,但它突显出,中国公司在最先进零部件上需要外国公司的帮助。它也表明,在外国公司逐渐被挤出中国市场之际,它们看到了与中国企业在其它地方合作的机遇。
  
  
  一外国铁路公司的一名高管表示:“与中国铁路企业不同,阿尔斯通、川崎重工与西门子不是银行,没有政治影响力,也没有政府的影响力和资金在后面给它们撑腰。”
  
  
  尽管私下对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而被迫创造了强大的新竞争对手感到震怒,但外国公司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它们无法击败新起之秀,最好或许还是与它们为伍。
  
  
  ‘他们只想要世界上最大、最快的列车组’
  
  
  世界银行驻华交通运输协调员约翰•斯盖尔斯(John Scales)称,中国高铁计划“或许是有史以来一个国家规划的最大规模客运列车投资项目”。他以极为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待该计划。
  
  
  斯盖尔斯北京办公室的桌面上,放着一份装在框中的1857年11月的《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上面有一则关于美国铁路债券大崩盘的消息,其中写道:“很明显,美国所有的黄金都不够偿还英国资本家向美国铁路投入的资金”。
  
  
  斯盖尔斯对历史背景与伴随铁路扩张而来的诸多融资问题的了解,并未阻止他成为中国扩建高铁网络昂贵计划的坚定支持者。但该扩张计划在中国学者圈子中引起了争议,许多人对政府向他们眼中的面子工程砸如此多钱提出了质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这种高铁项目是一项政治工程,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政府只想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快的列车组。”相比于高铁项目,赵坚更赞成传统铁路。
  
  
  尽管两人都同意,高铁铁路线本身无法覆盖它们的成本,但斯盖尔斯认为,通过分流现有铁路线的客运流量,高铁将为增加货运创造条件,而货运可为铁道部贡献足够的新收入,用以支付所有新铁路线的成本。
  
  
  赵坚辩称,事实上,几乎不会有客运列车会从现有轨道上撤下,因为它们无法在新型高铁线路上运行,而政府也不会报废所有这些旧列车。
  
  
  据世界银行估计,在中国所有未偿付债务中,铁道部占到了高达10%。中国分析师表示,通过债务融资的铁路建设比例,已从2005年的不到50%,上升至了去年的逾70%。
  
  
  赵坚表示:“一场真切的债务危机正在积聚,到某个时候就会爆发。”
  
  
  但斯盖尔斯要乐观得多。他表示:“即使铁道部支付不起所有新铁路线的成本,政府也会帮它把钱付清。多数国家的政府都会补贴铁路建设。”
  
  
  译者/何黎
  
  =====================================
  铁路债务如何还?应该还是印钱吧,不过现在还不急
昭名 @ 2010-10-22 18:44:08
  从东海到南海
2010年10月15日 admin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转贴到开心网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白鹤鸣
  
  
  历时一个多月的中日钓鱼岛争端,至今仍在影响和刺激着日本政局。日本共同网的“日本政治”主页上的新闻,一半与钓鱼岛有关,主要围绕着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撞船录像,据说日本有关部门在撞船时曾拍下一段录像,号称可以证明中国渔船对撞击负有全部责任。这段录像一直掌握在内部人士手中,虽然有议员要求公之于众,但政府最终以维护中日关系为由决定暂不公开。其实,日方从一开始就主张中国渔船应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公开录像的话也不至于增加到百分之一百二十。之所以不公开录像,与其说是怕中国政府为难,倒不如说是怕本国人为难——如果抓人正确,何必又要放人?毕竟,日方在政治上是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的,法律上政府又不能干涉司法,如果放了人,那么政治和法律总得有一个是错的。
  
  
  政治和法律到底谁错呢?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一位叫渡边正树的32岁男子认为首相菅直人对此负有责任,于是到首相官邸“持刀上访”,要讨个说法。但是执政的日本民主党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内阁官房长官仙谷由人表示,放人是那霸地方检察厅的决定,首相官邸没有给司法机关下达指示。披露这个情况,眼下看来似乎无可厚非,可长远来看就有问题——如果将来有一天,中国外交部不再与“日方”交涉,而是直接对某个地方检察厅喊话,那日本政府怎么办呢?可见撞船事件后的日本处于何等尴尬的局面,正如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所说,日方从一开始就错估了形势。
  
  
  所谓误判形势,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误判了美国的立场。当撞船事件发展到紧要关头之际,恰好日本首相和中国总理都飞往纽约,分别会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据说,日方向美方表示,希望美方可以充当中日之间的调停人,化解冲突。美方出乎意料地明确拒绝了这一要求,而是要求中日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由于此前中方已经停止了两国部长级以上的交流,美方的要求就等于“放人再说”。没过多久,詹其雄果然被释放了,而美方随即对日方表示“赞赏”。美方的赞赏意味着,“放人”虽然得罪了日本全国,但没有得罪美国,情况还不至于太糟。
  
  
  美国是日本的盟友,也是唯一有可能在中日之间发挥调解作用的国家。日本资源太少,如果美国置之不理的话,中国的制裁将使日本遭到沉重打击,根本无法应对。无论放人的决定来自东京还是那霸,相信均为考虑到美国态度以后仓促做出的。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也很微妙:首先不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但又承认钓鱼岛处于日本的实际管辖之下,但又不明确日本如何“实际管辖”,但又确认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但又没有义务卷入撞船事件•••一连串的“但又”,使人无法说清其立场到底是什么。只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美国从其国家利益出发,就事论事地利用钓鱼岛问题在中日之间展开外交。这一次,中国强势出击,美国避其锋芒,日本损失惨重。
  
  
  对于其他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来说,这不能不成为一个明显的信号。钓鱼岛毕竟是中方几十年前就宣布“搁置”的领土问题,这次中方虽然不是主动出手,但反制手段极为强硬,“搁置”的姿态有所变化。像钓鱼岛这样主权有争议的无人岛屿,在南中国海上有几十个之多,南海周边各国又都和中国有领海、专属经济区的争议,这些争议基本上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搁置”状态。日本早有人指出,中国在撞船事件后对日本的强硬措施,再没有危机感的国家也会高度关注。所以,放人之后,日本民主党青年议员的声明《这次事件对我国的国家利益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就有一条,“立即公开海上保安厅对中国渔船的非法行径进行的录像,诉诸东南亚各国为首的国际舆论”。据说还有一份议员集体发表的建议书,更是直接提出“远交近攻”,加强与俄罗斯、东南亚诸国、中亚诸国的关系,牵制中国。
  
  
  不过,东南亚各国为首的国际舆论似乎并没有把中国怎么样。在中国强硬措施已经出台后的9月24日,在纽约召开了美国——东盟峰会,并发表了一份共同声明。这份声明的初稿中有一条,“反对任何争端国试图在南海争议中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这句话似乎有影射中国之嫌,但在随后的讨论中被删除了。泰国外长解释说,他们不想被外界解读为“我们在拉拢美国反对中国”。那么,起草了初稿,希望外界认为东盟在“拉拢美国反对中国”的国家是谁呢?
  
  
  是菲律宾。这个国家坚决地反对使用武力,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武力可用。菲律宾海军有四艘主力舰,一艘是参加过二战的美制驱逐舰“拉贾•胡马邦”号,另外三艘是英军驻港部队撤走时甩卖的巡逻艇,其余舰艇几乎不能出港。这个九千万人口的国家还有一支空军,不过没有战斗机。至于有可能在南海上派上用场的伞兵和海军陆战队,要么醉心于搞政变,要么就和首都马尼拉的特警一样“精锐”,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中菲之间存在着七个类似钓鱼岛的争议岛屿,菲方除了利用东盟——美国峰会之机拉拢一下美国之外,的确是做不了什么了。
  
  
  有两亿多人口的印尼,情况和菲律宾也差不多。6月22日,印度尼西亚警备艇在该国纳土纳群岛西北方向150千米处扣押了一艘中国渔船“桂北渔80105”。半小时后,中国农业部南海渔政局下属的渔政船出现在这片中国主张为公海、印尼主张为其专属经济区(EEZ)的海域上,强行驱赶了印尼警备艇。第二天早晨,印尼海军派出东德制造的炮艇增援,再次扣押了中国渔船。不久,四千多吨重的中国渔政船“渔政311”赶到现场,发出“如果不释放中国渔船,将进行攻击”的信号。印尼海军倒有大舰,可是不先修几天是无法出海的,于是这场海上对峙以印尼“无条件放人放船”而告终。对于中国渔政和海监部门来说,“桂北渔80105”和詹其雄的“闽晋渔5179”一样,只是今年“反抓扣”斗争中的两个典型而已。
  
  
  中国能够制止其他国家对中国渔船的抓扣,其他国家却无法对中国在传统海域的执法权提出挑战。中国有“伏季休渔”的规定,要求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海区在整个夏天禁止张网捕鱼,北部湾渔场不幸正好就在这一范围内。越南政府没有宣布休渔,但不敢向这一水域派出护卫船只,只能保证在渔民被中国方面抓扣时一定能提出抗议。于是,大部分越南渔民只好“被休渔”,在港口里度过整个夏天。南海上与中国领土争议最严重的三个国家,其表现无过如此,对中国的看法可想而知。日本青年议员们希望通过外交努力,使上述国家认同日本处于与他们相似的地位,继而建立“统一战线”,从方向上说无疑是可行的,至于能走多远,能对中国产生多少影响,那就不得而知了。
  
  
  真正有可能主导“统一战线”的国家,只能是美国。自1973年撤出越南之后,美国一直追求一种局面,即以美国的军力、日本和台湾的财力、菲律宾和印尼的人力,在南海创造一种“均势”,阻止中国控制这一海域。南海是世界上交通较为繁忙的海域之一,又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这个体系的存在,使中国长期以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并坐视他国占领中国主张领有的部分岛礁。这个局面在2008年前后终于有了改变,不仅台湾政局的变化使中方能够腾出精力来关注南海,国际金融危机和反恐战争也用尽了美国的“行动点数”,使其在中国周边海域越来越有心无力。美国最近宣布从伊拉克撤军,其真实原因之一就是阿富汗局势吃紧,已经无兵可调。面对已经将南海视为国家核心利益的中国,美国不能不换一种思路。
  
  
  既然美军不够用,那么首选方案无疑是增强盟国的军事力量。撞船事件后的9月19日,日本防卫省的一份增兵计划被披露出来。按照这份计划,日本陆上自卫队将进行1975年来的首次扩军,位于西南部的守军将增加十倍,达到两万人。尽管陆上自卫队战斗力肯定不如美军,但这次扩军至少可以把相当数量的美军从冲绳“解放”出来,派到其他地方去。但日本的扩军不是无限制的,该国面临着严重的少子化问题,大规模的扩军会加剧这一趋势,带来极其高昂的成本。韩国军力倒是发展很快,可既然美国已经认定朝鲜是“天安舰事件”的凶手,那么朝鲜半岛的美韩军力就不能随便调走。至于南海诸国,他们也未必愿意充当美国的马前卒,毕竟美国如此之远,而中国是如此之近。
  
  
  如果盟军靠不住,美国还有可能在南海上重建军事基地,不过这也阻止不了中国。二十年以来,中国一直铭记着苏联的教训,在外交上尽一切手段避免可能爆发的军备竞赛,以防经济被拖垮。时至今日,军备竞赛仍然显得有些可怕,但未来却不见得如此。现在中国体制很特殊,既有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那一套体系,又有高度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可以“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融合了美国和苏联的优点。中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害怕任何军备竞赛,如果美国主动挑起竞赛的话,反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释放一下世界最大工业国的过剩产能。
  
  
  美国政府肯定是明白这种风险的,这正是他们极力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之一。假如美国要靠向中国借钱来遏制中国的话,那这种“遏制”简直是可笑的。问题在于,美国已经在这样做了。事已至此,美国不得不在南海问题和中国周边的领土争议问题设立新的底线。对于日本这样的资深盟友,美国外交的目的应该是在中国面前“绑住”它,而且还不能刺激中国。而对于本来就算不上重要盟国的南海诸国而言,“芬兰化”或许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选择。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是北京一位“85后”独立时事观察者,他的电子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