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非
Thinking, Express

中德文化丛书:主体的迁变?从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

Book Cover
作者:叶隽 编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0948-7 @ 豆瓣
出版日期:2008-08-01
开本:大32开版次:1
定价: ¥23.00
#:8336
¥20.80
购买

简介

此著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德国意义
 二、世界精神、资本时代与现代中国学术规制的生成
 三、从传教士到留学生:中介者、边缘人抑或创造家?
 四、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第二章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
 一、西学东渐视野中的德国基督教会与传教士
 二、“自西徂东”之后的“基督福音”——花之安的传教思路与中国意义
 三、“中国心灵”的浮出水面:卫礼贤的“专业汉学”之路
 四、近代中国期待视野里的“德国传教士意义”
第三章 帝国的消解与现代的兴起——以安治泰与卫礼贤的比较为中心
 一、“世界政策”背景下的德帝国与传教会
 二、圣言会的德国背景及安治泰的民族本位
 三、同善会的民族色彩与卫礼贤的文化立场
 四、帝国消解之成立与现代兴起之可能
第四章 平生风义师友间——以卫礼贤与蔡元培、杨丙辰的北大交谊为中心
 一、北大改革背景下的德国文学系创办:卫礼贤与杨丙辰的师生同事之谊
 二、中德学术因缘的另段佳话:卫礼贤与蔡元培的“惺惺相惜”及其文化史意义
 三、北大一年:卫礼贤在中国学术场域的定位及其认知
第五章 科学原则的确立——以蔡元培、傅斯年等的中研院活动为中心
 一、从北大校长到中研院长:蔡元培对现代学术机构建制之认知
 二、社会历史潮流中的学术命脉:傅斯年对史语所学术旨趣阐发的德国背景
 三、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留德一代:科学原则与学术精神之确立
第六章 学科建设的推进——以德语文学学科杨丙辰、冯至等的师生关系为例
 一、先生一代的起点意义:以杨丙辰的学术认知为中心
 二、留德背景、南北大学与学术承传:世纪年代作为创业者的学生一代
 三、世纪年代的社科院外文所与学科建设:以作为学科领袖的冯至为例
第七章 结语
 一、学科规制生成的核心内容
 二、“留德学术群”研究的意义——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枢纽地位及其缺失
 三、“学术互动史”命题的提出——以德国学术之世界影响为例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后记
非是非 | 联系 | 关于

版权所有 © 非是非, 2007-2010 沪ICP备07505923号

我觉得这个站点或页面: 有用 没用 有趣 无趣 有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