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 | 推荐阅读
支持: 天涯论坛、淘股吧

[经济杂谈]自9月13日开始记录国内外经济新闻大事(转载)

原文 | 楼主:昭名 (*)
昭名 @ 2011-04-15 18:24:36
  赵岩专栏》“舍本逐末”的升息
2011年 4月 14日 星期四 11:55 BJ
  
  央行毫不意外地再次加息了。通胀势如猛虎,用加息大棒打老虎,当然正确,虽然这只能被称作又一次舍本逐末的升息。当舍本逐末成为中国经济的运行习惯,你无法责备人行为何不能防患未然;而总是跌跌撞撞、追虎勒韁?更可惜的是,武松打虎最终很可能演成中国的戏曲名段:捉放曹。
  
  没有一个国家不渴望经济增长;但要知道,通胀可不是经济增长这块“好猪肉”非得被搭售的猪骨头。
  
  四十年前的德国和今天的中国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今天,德国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出口大国,以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面积、缔造全球第四的GDP。德国也刚刚趟过次贷湍流,却保持了全球独步的财政实力和国民福利,兼得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德国是如何做到的呢?
  
  中国有“舍本逐末”的说法。如果不消除地方政府乱借债的冲动、国有银行乱放贷的动能;不为形同困兽的资金开辟向经济转轨有效输送的出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背後,是造成中国养虎为患的诸多难题,而背後逻辑只有一个:就是以GDP为纲的经济发展原则。
  
  从国际经验观察,一个新兴经济体从起飞,到跨入成熟发达国家门槛,就不能再继续盲目追求速度,而应转为质量。以GDP为纲对中国曾经正确,但继续坚持就成了一根筋。
昭名 @ 2011-04-15 18:27:01
  困境与困惑

  
    通胀是中国的困境,更是中国人的困惑。CPI多高才是警戒线?CPI还是GDP为纲体现在何处?保证机制又是什麽?中国CPI数据落实到民生负重的感觉为何相去甚远?
  
  
    以谁为纲,是经济治理中CPI和GDP的主次摆位问题,不要以为以物价稳定为纲就意味着牺牲经济增长,德国的经验证明,不要猪骨头的坚定态度,反而收获了更高质量的增长。
  
  
    你可以把政府和央行理解为经济治理两只大手,互不听命,各司其职,共同服务经济发展。物价稳定是左手:央行的天职,经济发展是右手:政府的使命。
  
  
    德国就是这种典型的治理结构,其央行的唯一职责就是CPI,且决策完全独立于行政体系。美国也一样,但不同的是,联储作为全球央行中的央行,“艺高胆大”,同时承担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等多任务,但联储的独立地位,决定了它缺乏为增长牺牲物价稳定的动能。
  
  
    次贷海啸中,陷入衰退的美国也渴盼经济增长,各方意见建议联储放松通胀,刺激经济增速。但直至今日,美国从未为GDP松动CPI,伯南克在2月间国会听证中则对此来建议在此表示,“从任何角度讲,我都不认为放松通胀目标对美国是建设性的选择。”
  
   中国人行更像一只发育不完备的左手,是右手的附庸,当右手以GDP为标杆,人行货币政策就有了不可逾越的优先。中国稍早刚刚放松通胀目标,从3%提升至4%。但是中国GDP跑得快,赶美超德不光荣吗?
  
  
    只能说,国与国间GDP的较量最多是田径比赛的预赛;一国之内GDP和CPI的较量,才是决赛。当通胀比增速更快,还值得炫耀吗?德国最近2、3月CPI分别为2.22%、2.23%,但最近四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2.27%、4.30%、3.91%、4.01%,显示了稳步高质复苏的趋向。2010年德国经济增速3.2%,增长明显跑过通胀。
  
  
    美国2月CPI月率上升0.5%;年率上升2.1%。美国第一季度增速料达3.6%。中国3月CPI外界估计将超过5%,一季度GDP增速为9.5%。但实际通胀恐早已超过GDP增幅。稍早中国社科院经济学者徐奇渊指出,过去五年按照CPI常规编制程序,有7.53个百分点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解释,可被视为人为调整痕迹。而总和外界对中国实际通胀预估超过15%。
  
昭名 @ 2011-04-15 18:30:20
  德国和日本

  
    谈到德国和日本,就无法回避人民币汇率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无论货币市场化还是金融自由化,前提都是实体经济的扎实核心竞争力,而不改变中国GDP追求,无以改变中国经济转型、及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一国本币升值只有和内需手拉手,才能惠及国家、惠及国民。目前以GDP为本的经济,没有促进,而是正在持续挤压内需。
  
  
    回顾德日经验,60年代的德国,也曾为保住固定汇率,以巨额贸易盈馀购买美债。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法、英签署着名的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议》日元在协议两年後第一轮升值结束时,最大升值99.78%。从1985年1月至1987年底,马克升值101.27%,纵观60年代到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累计升值1.79倍,幅度超过日元。
  
  
    那麽面对同样的外压,德国作对了什麽,而日本究竟失策在何处?如果说货币政策是内政,汇率政策是外策,当时的德国认为,立足于内重过目光向外,GDP和CPI出现主次摆位矛盾时,坚持国内经济平衡的收效,恐怕远远高于盯住国际平衡。从而对外的汇率政策,必须从属对内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政策独立性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核心目标必须高于汇率目标。
  
  
    日本则恰恰相反,当时的主流意见是低利率有利于出口,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虽然低利率势如流水,日本选择不惜牺牲国内货币政策,落花逐水,大力扩张信贷、降低利率。
  
  
    70年代德日延续上述两种思路的经济治理,从1972到1979年德国CPI平均为5.0%,日本同期平均达9.6%。该时期德国物价的标准差为0.0157,日本高达0.0633,是德国4倍多。
  
  
    80年代《广场协议》後德国的经济政策是升息、强化社会保障、提高公民福利、大力消化货币;日本是降息,大力扩张货币供给。德国走向藏汇于民,日本把外汇储备大量贷给各大财团购买西方。
  
  
    前中国人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余永定称,“德国经验表明,只要货币当局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开放并不足以破坏国内经济。(注:当然,浮动汇率制度离不开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支持,如果国内还没有建立为汇率浮动规避风险的各种远期外汇服务,浮动汇率制度时机则不成熟。)”
  
  
    而不夸张地讲,对GDP的盲目追求,正和中国国家核心利益背道而驰。人民币汇改变量的定海神针,是内部改革:以廉价立足的世界工厂,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出口导向的模式,需要拉动内需保证可持续发展。但是,GDP为纲恰恰引领中国经济列车逆行。
  
  
    中国铁路1.6万公里高铁预计投资2万亿,相当于三峡工程十倍,但显然不以解决“坐车回家”为目标,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此类GDp工程,向刘志军之流输送利益,以全体国民福利、内需、经济转型为代价。
  
  
    次贷海啸首个复苏的中国GDp高追求,让2009年中国释放9.59万亿天量信贷,逆市造就翻倍的房价,让“中国人买不起”的地产更上层楼。各界舆论下,这一状况改变了吗?机制不变,情况不可能有根本扭转。2010年贷款收缩到7.95万亿,但银行承兑汇票和委托贷款增加了2.33万亿,换言之,捧出地王的国企贷款依然在增加。
  
  
    中国调控房价,资金却这样向国有单元持续输送,形成机制性的悖论;中国国民面对通胀、面对负利率、无奈存款搬家,为房价推波助澜,而今面临调控,资金无处可去成“待宰割”局面。被称为隐性税收的通胀,也形成对中国内需最残酷的挤压。
  
  
    与此同时,矛盾的GDP为纲正为世界其他国家贡献着良性GDP增长的拉动力。德国“特大号”复苏,有中国不可磨灭的贡献。2009年,德国负增长4.7%;2010年第二季度增长已达4.1%。德国经济部长布吕德勒表示,德国正在经历一种“超大号”复苏,并分析原因原因称:得益于投资和外贸。特别是抓住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良机,扩张出口市场和经贸合作领域。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德国被称为装备世界工厂的工厂。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世界总额比值仅次于美国,其中机械制造业产值稳居世界机械市场分额第一和出口第一。
  
  
    德国舆论认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发挥了有效作用。例如购车“以旧换新”提振私人消费,为保住熟练工人实行短时工制,一周只工作三至四天,但不失业;研发投资保持高位,极大地支持了企业自主创新,维持了产品质量优势,对出口强劲恢复作出了贡献。
  
  
    今天的德国,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在占比99.7%,他们勤恳研发、独步全球机械制造业即使在本币升值後,依然保持着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3月11日德国批发与外贸协会主席安东.伯尔纳表示,尽管目前世界局势动荡,2011年德国出口仍有望增9%,并首次突破万亿欧元大关,达到1.046万亿欧元。但报导也指出,德国预计一些国家经济刺激2011年到期,世界经济整体增速将减缓。
  
  
    这时候,中国继续GDP追逐一定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全世界热切期待。而IMF刚刚就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资产泡沫可能破裂发出警告,预计中国2011年通胀率可能达到5%,并维持不变GDP增速预期9.6%不变。
  
  
    中国是时候,安步当车,处理好自己的家务难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事易时移,需要调整的勇气和智慧,本末倒置,将有令人扼腕的巨大落差。
昭名 @ 2011-04-15 19:03:24
  金砖国家共迈去美元化步伐 力推新国际货币储备体系2011年04月15日 00:5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孙韶华 闫磊 三亚 字号:T|T66人参与6条评论打印转发
  1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金砖国家第三届峰会发表《三亚宣言》。同日,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成员签署《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
  
  五国在此次会晤中达成多项经济议题共识,并研究在成员国之间扩大本币结算,进行本币融资,显示出金砖国家在二十国集团(G 20)峰会前一致了“去美元化的新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严控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热钱)风险”的态度。
  
  加速“本币合作”进程 减少贸易烦恼
  
  金砖五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在共同发表的《三亚宣言》中称,支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建立能提供稳定性和确定性的拥有广泛基础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华尔街日报》称,这一说法显然表明五国支持削弱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同日,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成员行签署的《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显示,将稳步扩大本币结算和贷款的业务规模,服务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这表明成员国加大本币合作进程加速,力求规避贸易中使用美元带来的汇率风险和成本。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说:“各国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应更加务实高效,加大本币结算和贷款力度。”他建议,在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框架内,进一步探讨扩大本币结算和贷款业务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本币授信合作,建立一个更为开放和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早在去年,中国就开始尝试与俄罗斯之间进行本币结算。
  
  在14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燕玲说:五国都是贸易大国,也都是出口大国,五国之间的贸易结算80%是利用美元,因此企业就要承担汇率和利率的风险。
  
  张燕玲提出一个设想,就是在未来,五国之间能够实现本币的记价,那么企业卖的一方按照本国货币记价,买的一方从他的政府拿到卖方国家的货币支付,这样就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金砖国家越来越需要使用贸易本币结算以及机制化的货币互换,”南非标准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庞凯歌说,为了避免货币之间的战争,我们要非常关注贸易流。比如说巴西货币的汇率波动非常大,可以把巴西的卢布换成美元再换成其他第三方的货币。
  
  “我们在双边的贸易互换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在促进本币结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明年在金砖国家间贸易使用本币结算会取得更快的进展。”他说。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香港分行代总裁阿宁迪塔·高什说,中小型企业需要安全的资金渠道能够降低资金的成本,减少汇兑的损失,实际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非常关注的就是交易成本,因为往往他们的交易量是低量的,其中,成本又可以细分成结构成本和交易成本,那么结构成本往往就是因为货币的换算造成的,如果印度希望从巴西进口他们就需要用美元结算,这对于这个进口商来说在外汇上面就有很多的风险。
  
  热钱压力下 金融合作和监管并重
  
  《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被看作是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向前迈进一大步,有助于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协议旨在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改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商业关系,加强在金融、证券和其他金融机制方面的合作,支持金砖国家成员国间的商业贸易。”巴西开发银行行长卢西亚诺·科蒂尼奥说。
  
  他透露,根据框架协议,五家银行将研究在金砖国家之间利用本地货币融资的可能性。“这些机构都表示愿意在进入当地金融和资本市场以及利用本地货币发行债券等方面互相协助。”
  
  张燕玲说,希望金砖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为经济合作提供一个保护和支持。
  
  俄罗斯-中国经贸合作中心主席谢尔盖·萨那科耶夫建议说,金砖国家成立一个大的投资基金,或者金砖国家的银行扮演起相互投资的基金的角色,这非常重要。
  
  金砖国家间的金融合作前景光明,但当下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更受关注。《三亚宣言》中呼吁各界更加关注新兴经济体目前面临的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声明称,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度波动,尤其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应该相应加强对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阻止可能危害市场稳定的活动。
  
  “在金融业务发展方面,金砖国家也存在相似特点和监管问题。”张燕玲说,“金砖五国经济都在快速发展,富裕的群体增长很快,那么就需要金融界开发一些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的业务,来保证他们这些财富能够安全和升值。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国际流动性泛滥、国际游资流向新兴经济体冲击当地市场,也是五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银行业监管层面,她说,“巴塞尔协议三增加了很多经济体的监管成本,所以在最新的条款里面就把表外挪到表内,西方大量的表外线路都是衍生产品是虚拟经济的衍生产品,但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外业务是实体经济贸易结算项目,如果把这个贸易结算也都进到表内,同是在表内提取资本金的比例CCF是100%,这样对于我们很不公平了。”
  
  张燕玲表示,此外,五国还都是外国资本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如何对这些外国的投资进行一个管理也需要五国之间加强经验的交流。
  ======================
  如果成功,那是要了美国的老命,可以想见,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扼杀这个苗头
昭名 @ 2011-04-15 21:34:15
  欧洲央行:欧洲央行或进行第二轮升息[04月15日 21时18分 ]欧洲央行副行长康斯坦西奥周五表示,欧洲央行对欧元区通胀压力过大表示担忧,若需要,将进行第二轮升息。
昭名 @ 2011-04-15 21:38:16
  高盛再发建议:对未来3-6个月做多商品期货保持谨慎[04月15日 19时34分 ]高盛集团建议投资者在未来3-6个月对建立商品期货多头保持谨慎。此前,高盛曾在周一建议投资者对原油多头进行平仓获利,引起油价和铜价的下跌。
昭名 @ 2011-04-15 21:42:32
  一方向是食品类强势上涨,一方面对多头大宗商品保持谨慎,通胀与通缩并存,这才叫滞涨
昭名 @ 2011-04-15 22:00:27
  汇通网4月15日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是中坚力量,这为美国带来了巨大收益并降低了汇兑成本。但因美国采取不负责的财政政策,该国已债台高筑,加之其它国家正在奋力赶超,全球长期终将形成多种货币主导的货币系统。

  这对美国来说,也许并不仅有负面作用,只要主导货币的数量有限,美国仍可以获得大部分经济效益,贸易成本也将维持低位。
  
  美元是全球贸易的主要货币,占全球官方储备的61%,外汇交易中,85%的汇兑通过美元。此外,全球债券的45%是以美元计价的,跨国贸易中,一半以上的贸易采用美元支付。
  
  美元的主导作用带来的好处并不是微乎其微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降低了汇兑成本和风险不说,美国企业还能以相对较优的利率发行债券,而没有汇兑风险。
  
  当然,最为受益的还是美国政府,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较低,外国人持有美元的成本也不高。
  
  全球其它地方的居民也因此受益,举例来讲,旅游者在去国外旅行时,为了避免汇兑麻烦,可以直接换成美元。此外,各国政府和银行也不用在汇兑时查看长长的货币名单,因美元可以在各货币间自由汇兑。
  
  但是,美元的主导地位也为美国和全球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居民在消费和投资方面相对较为容易。全球对美元的需求也导致其大幅上扬,如在大萧条时期,因投资者涌入美元避险,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这为美国出口提出了难题。全球流动性需求需要美国贸易帐维持在赤字水平。
  
  此外,因美元多用来投资,美元波动幅度较大。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也导致美元价值的扭曲,使其它国家的财富面临风险,而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通胀移至其它国家。
  
  随着问题增多,美元还能否维持霸主地位?
  
  替代品难以出现
  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优势,就如同某一国的本币,取决于其流动性及稳定性。这基于成熟的金融市场和资本账的开放。
  
  但美元一样会面临其挑战,在小布什政府执政期间,财政赤字迅速上升有8年之久,加上由于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政府支出上升,赤字已占至GDP的9.0%,而2010年联邦政府债务总量达到GDP的93%。此外,金融危机更促使美国“成熟、有效的”的金融系统受到嘲笑。
  
  然而,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储备货币的地位,如同电脑的操作系统,任何其他后来者都必须服从于其“先发优势”。美元大量被用作世界清算货币的事实进一步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这导致任何后来者进入清算货币的途径愈加艰难。
  
  第二:暂时来说,还找不到第二种清算货币。
  
  欧元:欧元是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逻辑上作为替代美元的清算货币似乎比较合理。但欧洲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毕竟低于美国。更重要的是,欧洲没有美国国债那样庞大的市场和流动性。
  
  虽然欧洲央行对此抱有信心,但涉及具体决定而言,将牵涉到欧元区17个成员国,而他们之间的政治争论(通常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将比欧洲央行更具影响力。欧元区债务危机已经暴露了欧元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欧元区这样的一个不稳定的货币联盟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措施来协调财政政策。
  
  黄金:相当一部分顽固分子仍然坚持认为未来会回到金本位。但是,如果将全球货币的发展与一种金属的不确定性供给挂钩的话,这将被认为是不计后果的。更重要的是,在1914年金本位之前,各国都遵循于固定比价(fixed parity rates)的货币政策。而当下的政府更关注的是降低失业率,而不是经济情况。
  
  日元:目前日本国内低增长与高债务并存,老龄化和排外性齐驱,经济前景受限,日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潜能有限。
  
  特别提款权(SDR):市场对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SDR的应用众说纷坛,特别是自2009年中国提出该项建议后。但和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比起来,SDR的国际储备量仅占1%,私营部门并不持有SDRs,这限制了市场干预的有效行。在投资中,要加强SDR金融工具的应用。
  
  此外,因没有单一政府支撑,SDR面临着和欧元同样的问题。如,SDR的发行需经过IMF 85%成员的同意,在急需流动性的时候,审核过程是非常繁琐的。
  
  美元前景
  在美元缺乏替代品的情况下,美元的霸主地位仍在,能够持续多久要看欧元区建立共同财政安排,实现政策一致的速度,及中国,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力度。前者10年时间足矣,但后者耗日持久。
  
  在欧盟致力于扩大欧元使用范围的情况下,在亚洲市场越来越容易接受人民币的情况下,国际货币系统必将朝着多货币主导体系发展。
  
  但美元地位的削弱更大程度上还将依赖美国货币政策。若美国不能整固财政,资金必将加速流出美元,流向中国,欧洲,甚至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
  
  在全球货币协议中,惯性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但并非是无坚不摧的。20世纪20年代,随着英国的没落,美元从展露头角,到占据霸主地位仅耗时10多年。若美国不能出台可信的财政计划来保证债务具有可持续性,美元必将步英镑的后尘。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但也不会为全球货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即使出现少数优势货币,但只要数量有限,美元还将大有裨益,汇兑成本也将维持在低位。
  
  但是,美国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必将为美国和全球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昭名 @ 2011-04-15 22:45:20
  美国债务13万亿多点,接近它的GDP,这一点被人反复提及。但美国私人部门的海外资产大约有11万亿,则少有人说。而且累积收益高达约9万亿!美国持有的外国资产平均回报率为6.82%,而外国持有的美国资产回报率只有 3.50%,两者相差3.32个百分点。以目前大约11万亿美元的资产大置换规模来算,美国每年得到净收益3450亿美元。这个来自金融渠道的财富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渠道的GDP增加值。金融帝国呵!华小戎把美国的资产大置换战略看作是导致美元走软的首要因素,不无道理!美元何时走强,恐怕取决于美国海外资产收益最大之时,也就是捅破别国资产泡沫之时吧?。
昭名 @ 2011-04-15 22:53:39
  在1452做空黄金,被迫止损,现在进入背驰段,一有背驰,接着空
昭名 @ 2011-04-15 23:01:35
  作者:笔夫

   周二晚上,国际大宗商品出现几周来最大的跌幅,是因高盛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大宗商品存在高位回落风险,要求投资者锁定获利。这一天,国际原油价格大跌3.2%,LME铜价跌2%,而CBOT的玉米和大豆价格均大跌3%。
  
   一周以来,卖空情绪左右了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其实,笔夫早在4月1日发布的策略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醒投资者,高盛的市场策略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投资者应该及时跟上国际大投行的观点和节奏。那几天,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高调宣布,美国经济状况相当健康,比预想的要好得多。笔夫认为这番表态非常奇怪,且十分富于技巧,与以往的定调非常不同。联想到这家银行近期下调了对于金价上涨的预期,一系列因素可能表明,高盛的市场态度正在发生改变,其中的含义值得市场认真揣测。果然,在五天后,高盛就在其《能源市场周评》中明确指出,随着北海布伦特油价飙升至120美元/桶,当前的原油需求正在随之下降,油价面临回调的风险。在这份报告中,高盛将美国2011年原油需求量调低13万桶每天,2012年调低24万桶每天,而如果油价涨至140美元每桶,那么将分别调低23万桶每天和58万桶每天。油价每上涨10个百分点,需求将放缓15个基点。4月12日,高盛再次向客户发出卖空指令,要求投资者锁定大宗商品多头利润,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出现大跌。
  
   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实是,今年以来油价出现了20%的涨幅,但是在美国,原油库存也上升了近10%,这与利比亚局势引发的原油供应问题担忧预期完全相反。这其中的原因,有价格抑制需求的因素,但是也有季节性的因素,因为每到年底,美国炼油企业会尽可能消化已有库存,以合理规避税收。而转过年后,企业面临大幅度的补库需求,导致短期内库存上升。
  
   美国经济比预期的要好得多,在这一点上高盛首席经济学家的判断并没有错。但笔夫认为,最重要的是,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成功地使美国步入复苏和避免陷入通缩的可能性,美国政府的下一步政策目标是,确保复苏成果,并防止通胀损害经济增长。高盛的市场策略无非是对美国政策目标有了比别人更好的理解。显然,要确保经济增长不因高油价而中断,就必然要制止油价的过快增长,奥巴马本来就不喜欢高油价,他总是对华尔街的大佬们摆出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在他的威慑之下,银行家们两年来没敢像2008年那样拉高油价。后来,美联储为避免陷入通缩,鼓励和容忍价格上涨,在第二轮量化宽松实施后,油价开始猛烈攀升,但最近的涨势显然已经超出了美国政府可以忍受的范围,况且,在CPI涨幅超过2%之后,美联储政策目标已经完成,近期可能将目标转向防止通胀。从美国经济官员最近的表态来看,这个趋势信号已经非常明确。在政府中有着顺畅的人脉资源有助于高盛准确把握政府的政策意向,当然也就更容易跟上市场的节奏。
  
昭名 @ 2011-04-15 23:14:49
  还记得2010年11月12日那天所发生的事情吗?那天上证综合指数暴跌5.16%,那件事情成为人们后来谈论高盛阴谋论的起点,但事情的真相却是这样的:

   那一天早晨,笔夫就得到了高盛最新报告的最新观点,在这一报告中,高盛要求其客户卖出手中所有的中国公司股票,理由是,中国可能收缩货币政策。笔夫感觉这样明确而绝对的卖空指令非同寻常,并且非常认同报告对于中国政策的预期,建议身旁的朋友们在港股开盘前清空离场。果然,在港股开盘后不久,上证指数在港股带动下放量暴跌,恐慌情绪顿时弥漫。
  
   收盘后,《华夏时报》要闻版主编程凯向我询问当天暴跌的原因,我毫不犹豫地说是高盛卖空指令导致,这让他感到很诧异,因为当时市场盛传的消息是,政府要提高交易印花税导致恐慌,而市场对于高盛报告一事似乎一无所知。第二天,《华夏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份高盛报告引发的暴跌》,引起市场轩然大波,各主流财经媒体纷纷跟进报道,随着行情的持续下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从投资者到分析师,从经济学家到各路评论员,都在义愤填膺地谈论高盛阴谋论,而这样的论调,已经完全超出了笔夫的初衷和可以理解的范围,这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局。显然,一份正常交易策略报告被过分地解读成了一次有预谋的布局行动。
  
   很多次,笔夫试图出来还原“高盛阴谋论”的事实原点,但是,在当时的氛围下,我感觉任何理性的声音都将会被嘈杂的义和团似的漫骂声所淹没。对于一些被市场所抛弃的投资客来说,在失意的时候总需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以掩盖自己的失误。如果没有高盛事件的爆发,市场一定会有另一种愤怒的声音响彻云霄,那就是把那个传播印花税谣言的家伙绳之以法。
  
   之所以现在把这些重新讲出来,是因为投资者比当时更加平静和理性一些,更重要的是,高盛近期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策略方面再次出现了重要的策略性的变化,本周其交易行为对于全球市场的影响更有利于大家认识这家投资银行的行为范式。如果要说阴谋的话,至少这一回不止针对中国市场,而是全球性的。近期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会因为高盛的报告受到影响,但是这毕竟是一个中长期策略思考,报告并没有排除续创新高的可能性,但其对交易的实质意义定会在两个月内体现其真正价值。
  
  
昭名 @ 2011-04-15 23:41:19
  作者:上林隐士 回复日期:2011-04-15 22:56:15 
回复
    隐士也是城里人,十多年的城里人了。
    
    虽然穷,好歹也算有房有车的悠闲一族。
    
    隐士每天看财经,看着某国进口的农粮油产品越来越多。这决非某国之福。
    
    隐士也经常回乡下小住,亲眼看到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弃。这也决非某国之福。
    
    隐士看着各种农用物资不断在升价,亲眼看到不少农民亲戚一到农忙季节,或者一到孩子开学,就跑来我家向我父母借钱。几个月之后,又颤微微的来还钱。自然的,我父母是绝不要他们半分利息的。
    
    我不知道,他们还了钱之后,还剩多少生活费;还剩不剩有正在读书长身体的孩子们的午饭钱,还剩不剩有买够日用品的钱。
    
    但我清楚,现在的农产品和粮食价格体系下,他们种田利润之微薄,我只能说:微不足道。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