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 | 推荐阅读
支持: 天涯论坛、淘股吧

[经济杂谈]自9月13日开始记录国内外经济新闻大事(转载)

原文 | 楼主:昭名 (*)
昭名 @ 2011-04-29 01:51:16
  判断一件事要发生总在为它找将要发生的理由,就比如说我

  从图上看美元指数两次下跌高点与低点的时间均为八年,前一次是1985-1992
  这一次是2001-2008,但是美元指数的下跌周期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八年,应该为十一年,即1985-1995、2001-2011,这和A股相似,指数大顶是2007年的6124,但是超过一半的个股顶部却并不是那个时候,而是2010年或者2011年

昭名 @ 2011-04-29 01:59:39
  作者:wil101 回复日期:2011-04-28 19:13:26 
回复
    大鳄选择流动性最小的B股市场,通过股票价格重估,设立新的市场标杆,引导A股H股下跌
    
    活总要有人干,哪是最佳出击点呢?毫无疑问是B股市场
  
  作者:wil101 回复日期:2011-04-28 19:20:10 
  回复
    神马人民币一次性升值10%,拿美元换人民币,再换回美元,再买回股票,跟老农倒菜似地,可能吗?要真的,H股早飞上天了,港币跟美元挂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就是对港币升值,这种天大的利好,香港市场那些做多的机构都是白痴吗?
    
    这是看空机构一次精心的策动,从薄弱点进攻,看来索罗斯不愧兵家高手
  
昭名 @ 2011-04-29 10:49:19
  笨狼认为,房产泡沫肯定会在本届政府任内捅破,而不是留给下任做人情,当年反对取消农业税的主要是基层贪官污吏和少部分地方官,受益者和支持者众多,现在多数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意房价崩盘,金融炸弹肯定会在近期排除,社保流转等留给下任。
  
    当初修改统计办法,当初很多人错怪中央了,目的不是为了地方政府应付公事,而是多收房地产税需要。实际跌幅会远远大于公布数字,虽然后者也不会小。现在房价问题上,表面上地方对抗中央,实际上是为房地产税基数唱双簧,作为收割中小爬虫的麻醉剂,提高房地产税的税基。起码一把手们,整整既得利益者不会有任何坏处,那些过于贪婪又不听话的早揪出来了,文强就是榜样。限制二手房贷等政策已经把进场的资金套住了,崩盘套的更牢,限购令下现在房价卖不出去,土地财政是无源之水,地方花天酒地的钱从哪儿来?发债券,就得拿房地产税抵押,加息+通过房地产税刮地皮,会不断促进,直到崩盘到第一个平台。
    
    限购同时一旦限售(房贷算一方面),所有投入二手房的资金就是案板上的肉,热钱也好、贪官污吏投资也罢,地方政府很多表面的反抗无非麻醉剂,放血到感觉疼痛的时候想反抗也晚了。收割小喽罗,地方老大们起码做个姿态,给它们幻想,抵抗会轻微点。估计只有个别有脑子的会抛售,限贷+限购,不挥泪大甩卖逃不出来。钱搜刮来得再容易,也未必舍得往外吐,用人不出高价,割肉逃离更舍不得,以为像股票那样捂住不放等回暖,要不房产税怎么收呢?现在逃还有翻盘的机会,要是再晚点,晚年就学祥林嫂好了。要是自住房,无非改变还款周期,要是房子多,能撑住的估计没几个,全款买的,越往后,套现损失越大。销售税损失几乎可以忽略,加息+崩盘后的价差是致命的,房贷已经收紧,没进套的看热闹就是。
  
昭名 @ 2011-04-29 11:39:24
  收紧货币无法抑制通胀,又是人民日报所说的“异质思维”
难道不收紧就抑制了?难道朱镕基以前做的都是错的?难道现任的才懂经济?
昭名 @ 2011-04-29 12:07:20
  人民日报: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2011年04月29日 08:4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曾康霖 吕晖蓉字号:T|T18974人参与187条评论打印转发
  住房价格上涨原因剖析
  
  西南财经大学 曾康霖 吕晖蓉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20多年来,城镇家庭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6.7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超过30平方米,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住房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房价上涨过快。中央从2003年开始出台土地、税收、信贷、市场规范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对住房市场进行调整,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实施了更加密集的、直接针对房价的组合调控。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和住房价格的调控措施,需要深入分析住房价格上涨的原因。
  
  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能力越来越强。在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住房的有效需求得以释放,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又扩大了住房需求。这是房价保持上涨态势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同时,在缺乏“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情况下,购置房产是较富裕居民的理性选择,住房投资需求逐渐启动,房价被进一步拉高。当房价超出与居住需求相符的水平时,投机就会出现,进而导致空置率偏高、租售比倒挂、房价收入比超过国际警戒线等现象。这样,房价就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攀升,早买房、买大房的住房消费行为成为居民应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选择。
  
  宽松的信贷政策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低,对银行信贷高度依赖;而银行体系也很看重房地产开发贷款对调整资产结构的作用,并因手持土地抵押物而对房地产开发给予高杠杆支持。同时,我国住房消费信贷政策非常宽松,银行大都按照央行规定的最大贷款比例和远低于其他类型贷款的利率水平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宽松的住房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是促成住房市场产销两旺、房价节节攀升的重要推手。而且,房价不倒、地价不垮的预期使手持抵押物的银行不仅没有动力落实央行的调控政策,而且会采取各种对策来消化“不利”的调控政策。
  
  “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城市,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在城市开展“三旧”改造,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土地资源。如果说早期阶段是房价拉高地价,那么,现阶段已是地价推高房价了。
  
  应该说,居民的住房消费和投资行为、银行的信贷策略、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至房地产开发商的逐利动机,从其各自的角度来看都是理性的,但从经济和民生的整体来看则产生很多矛盾,其重要根源就在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快速扩张,而且长期依靠外延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结构和工业发展模式需要大量土地供给来支撑。地方政府为招商[简介 最新动态]引资,竞相对工业给予包括用地优惠在内的政策扶持,工业用地价格低廉甚至是无偿的。这就需要用房地产建设用地的“招拍挂”收入来补贴工业发展,即所谓房地产业反哺工业。这是不少地方房价高企的重要原因。
  
  为缓解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在中央主导下,近年来各地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套数创历史最高,“十二五”期间还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保障房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房价过快上涨造成的部分居民居住困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形成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但应当看到,如果以工业粗放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改变,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式不改变,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就难以扭转。房价持续上涨,住房的投资品属性就会强化,不仅进一步加大了住房市场的投机性,而且诱使资源过度投入房地产业,不利于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根本上看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工业发展模式。
  =====================
  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人民日报怎么了?天天发这些烂文章
  根本原因就是货币贬值、对抗通胀,如果把房子金融属性打掉,完全不会有现在的问题
昭名 @ 2011-04-29 18:04:55
  @齐神武 2011-04-29 16:09:27
A股沪指今天收盘明显一个1分钟线图上的顶背驰,明天出来估计就是阴。帝国主义完我之心不死啊!
  -----------------------------
  没有喔,是一分钟以下级别的,因为黄白线没有回拉零轴
昭名 @ 2011-04-29 18:27:10
  猴王:

  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没有了日本核危机问题的报道?为何?因为问题很重要,他们已经快1个半月没有公布反应堆核心问题了,那他们在掩盖什么呢?他们在掩盖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也在维持日元汇率的这个周期。
昭名 @ 2011-04-29 18:29:10
  国税总局对大小非避税行为已然开刀。在今年2月的定向增发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后,国税总局4月15日下发有关文件,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已涉及到个人投资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排查可能仅是一个开始,针对高收入群体纳税的排查和追缴,或将在近期展开。
  在税收政策面临调整的背景下,近日上市公司大小非减持频率明显加快,不少股东甚至不惜以跌停板价格加紧卖出。大小非急切出货,成为股市近期大跌的重要推手,多家券商在研报中提醒,投资者要注意大小非特别是财务投资人减持的风险。
    投资提醒 高价解禁股要警惕
    据统计,沪深两市本周解禁市值再超千亿,为年内第六高峰。在此背景下,多家券商在研报中提醒,投资者要注意大小非特别是创投股东减持的风险。
    据公开资料统计,5月份沪深两市将有119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上市,市值2666.93亿元,为年内解禁市值第三高。分析人士表示,5月份有两个颇受关注的解禁群体,一是首发机构配售股份解禁的28家公司,其中朗源股份、内蒙君正、腾邦国际、鸿特精密、元力股份、新联电子、力源信息、东软载波、春兴精工、宝鼎重工、捷成股份、四方达、尚荣医疗、惠博普、南方轴承、凯美特气的溢价幅度较高,极可能遭到机构大举套现;二是首发原股东限售股解禁的12家创业板公司,关注海默科技、国民技术、数码视讯的抛压。
    排查避税传言"空袭"股市
    大小非减持潮近日再度爆发。巨灵金融服务平台数据统计,4月份以来A股市场共发布了124份大小非减持公告,涉及49家上市公司,累计减持股份数量为6.62亿股,总市值达114.03亿元,较3月环比增长约20%。
    两市的大宗交易平台同样开始活跃,根据财汇金融分析平台数据显示,本月两市共发生259笔大宗交易,涉及成交18.03亿股,累计成交额高达116.16亿元。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徐工机械,根据财汇数据显示,本月徐工机械累计发生了36笔大宗交易成交552.41万股,成交额达1.42亿元。
    从公告密集程度来看,大小非减持规模突然放大始于3月,到了4月上旬大小非减持总量再度放大,这个时间点与税收政策公布调整不谋而合。4月15日,国税总局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已涉及到个人投资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从上市前的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到上市之后自然人股东的股权转让,再到针对利息、股息、红利的所得征管。这份文件被业界解读为是对今年2月有关文件的进一步强调。今年2月,国税总局批复江苏地税局回函显示,个人以评估增值的股权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公开的资料计算,以股权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资本大佬们需缴纳数百万至数亿元的税款。
    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此次排查可能仅是一个开始,针对高收入群体纳税的排查和追缴,或将在近期展开。据税务总局所得税司介绍,在加强高收入者主要所得项目征管方面,将以非劳动所得如财产转让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为重点,针对容易逃避税收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管。
    "主要还是大小非入股成本太低,收益率太高",广州某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对于收入不均非常重视,因此秋后算账很可能从股市开始。此言不虚,原始投资的获利在上市解除限售后已经得到了体现,八成以上的创投都赚得盆满钵满。以蓝山投资为例,其在投资银江股份的3年多时间里,持有的500万股市值已经达到了2.57亿元,增值16.12倍,比起实业投资不知容易多少,大小非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合理避税的渠道,此前监管层一直未曾理会,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增发征税之外,监管层必然将陆续出台一些补充文件,"逐渐屏蔽掉相关避税渠道"。
    避税天堂成大小非减持频发地
    不少上市公司的大宗减持皆被认为与税收政策改革有关,而序幕可能才刚刚拉开。值得注意的是,国盛证券鹰潭胜利西路证券营业部、西藏同信证券拉萨北京中路营业部等被认为具有一定避税功能的席位,近日频繁出现在大宗交易中。
    论资源和人脉,地方营业部与金融发达地区营业部无法比拟,但国盛证券鹰潭胜利西路营业部却利用地方税收优惠异军突起,被喻为大宗交易减持"集中营",很多次新股原始股东纷纷奔赴鹰潭寻求解禁套现。鹰潭的减持热潮在4月再次达到了顶峰。在4月的大宗交易平台上,国盛证券鹰潭胜利西路证券营业部共经手了两家公司,分别是*ST当代和皖通科技。4月18日,国盛证券鹰潭胜利西路营业部以15.2元/股的价格卖出皖通科技115.34万股,成交金额为1753.11万元,折价率为5.88%;4月1日,国盛鹰潭以9.94元元/股的价格,向东吴、中信、招商等3家营业部总计卖出*ST当代250万股,成交金额为2350万元,折价率为5.43%。而国盛证券的另一家减持"基地"南昌八一大道证券营业部也在4月21日成为正泰电器的卖方,成交额为315.98万元,折价率更是高达10.56%。
    与此同时,国泰君安鹰潭环城西路证券营业部也活跃在本月大宗交易平台上,分别抛售太极股份、万力达、万顺股份和独一味等个股,累计成交额上亿元。
    创投资本紧急大撤退
    广州某私募人士表示,拥有外资或民营资本,特别是带有一定财务投资特征的上市公司,其大小非减持压力最为明显。这一点也在近日大宗交易中得到了证实。中青宝4月21日发布公告,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近日抛售130.86万股,占总股本的1.01%;无独有偶,中恒电气近日也遭到第三大股东紫江创投减持2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降低到3.368%。紫江创投表示,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减持所持有的中恒电气股份。
    此外,国统股份等上市公司的公告也显示,外资性质的资本套现意愿较为强烈。在乐普医疗上市前,美国WP公司和Brook公司分别持有公司发行前总股本的8.5%和20%。而最近公告显示,该两家外资创投均已选择获利了结,收益约11倍左右。
    与此前有所不同的是,这股财务投资人套现的热潮并不只出现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在主板市场也已经蔓延开来。恒丰纸业近日遭到第二大股东减持9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7%。不仅如此,时隔一周,恒丰纸业股东凯士华纸业投资有限公司也通过出售了1260万股,占总股本的6.53%。仅一周之内,两大股东合计就抛售了总股本的11.5%,减持力度可谓惊人。
    尤为需要关注的是,近日大小非减持表现出非常迫切的心态。以汉王科技为例,虽然股价在限售股解禁前已经从最高的175元跌到了减持当天的75元,跌幅高达55%,但公司股东却仍以当日跌停板价格将可能减持的股票都予以减持卖出,出货的急切心理可见一斑。而茂化实华第三大股东中信信托,更是为了减持方便在4月15日主动"弃权"上市公司派驻董事的席位。中信信托坦言,撤回董事候选人的提名是基于其作为财务投资者,在可预期的未来将继续减持股份,因此放弃董事席位而提名1位监事。话音刚落,4月20日茂化实华便披露,中信信托于2010年12月9日至今年4月18日减持524.7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01%。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宁波联合的股东五矿发展身上。
  
  ======================
  新股泡沫太大
  
昭名 @ 2011-04-29 18:37:28
  海宁:

  美联储和日本零利率的基础 --美元和日元的购买力实在是太稳定了
  
  (1 + 4.5%)的40次方 = 5.8倍,四十年,平均物价,房价,工资上涨速度大约是4.5%。
  美国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过去几十年,平均是6%左右。
  
  不少人说老拿今天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与当年的日本比较。
  以后5到10年的历史会可以证明,人民币的信用,可不可以与日元,美元的信用比。
  
  美国的物价,新车价格,中位数家庭收入,从1970年到2010年,大致都涨了5到6倍。
  美国汽车新车价格1970年大约是3900美元,到1980年基本翻番,到2010年几乎涨了5倍。
  美国中等房价1970年大约2.5万美元,等于六辆车,2010年大约18万美元,40年,7.2倍。
  家庭中位数收入,从8700美元,涨到2010年的5万;40年,5.7倍。
  美国的房价/家庭收入比,近50年基本维持在3.5倍上下,房价/税后收入比,基本在5倍,或者4.5倍以下。
  但是美国的消费量非常高,高达70%左右,投资率比较低,在20%以下。
  
  
  ######
  美国2004-2015,与日本1989-1999的CPI比较。美联储2004.6-2006.7加息17次,是太狠了,CPI才不到3%,就加息到5.25%。日本当年80年代末,CPI最高也才3.1%左右,而且在CPI上升前已经开始加息。日本1986-1988三年维持了2.5%的低利率(CPI在1.5%到3.1%)。
  
  
昭名 @ 2011-04-29 18:40:35
  中国步入“专家”误国时代--深度男人(2011-04-29 09:57:38)转载标签: 杂谈

  作者: wgyone
   中新网4月28日电 (能源频道 许晓娟) 3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淡季“电荒”现象。浙江、湖南、江西、重庆、贵州等地均不同程度的呈现用电紧张态势,各地相继采取限电和让电措施。用电淡季缘何缺电?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战略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卫斌在接受中新网能源频道采访时表示,电煤供需矛盾是造成此轮“电荒”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上调电价。
  
  
  
   中国现在有一批“专家”,顶着“专家”的头衔,干着操他娘的坏事,不仅让“专家”的名誉扫地,公信全无,更是成为祸害百姓,扰乱国家正常秩序的推手。这批专家们在出现“油荒”时,论调只有一个,那就是燃油涨价;出现“电荒”时,呼吁涨价来消弭电荒。假如哪天出现“粮荒”,国将不国之时,这帮傻逼是不是也呼吁涨价,让所有百姓吃不起粮食,饿死就可以解决“粮荒”了?!
  
  
  
   电是基础能源,是现代工业生产、民众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不是涨价就能解决“电荒”的,你涨价老百姓也得用,不涨价老百姓也必须用。假如涨价能够解决“电荒”问题,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电荒”,现在存在的“电荒”是一个虚假现象,是有人有组织、故意在制造“电荒”,然后要挟主管部门上调电价。那些所谓的“专家”跳出来呐喊涨价,除了愧对“专家”的称谓,更是一条被利益集团豢养的走狗。
  
  
  
   中国目前已经全面进入通胀。前段时间的燃油涨价,造成一些地方驾驶员罢工情况出现;因为运输成本的上升,农民的蔬菜更是烂在田地里,城里蔬菜价格高的吓人,农民却因菜贱很是受伤,在山东还出现菜农跳楼的惨剧。燃油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消退,现在就有“走狗”跳出来高喊上调电价,你他妈的难道硬要把老百姓口袋的最后一个硬币榨干,把老百姓逼到绝地反击、破釜沉舟的地步,硬要这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境况,你这些狗娘养的“专家”才觉得痛快了?!
  
  
  
   相对于社会的稳定,民众的生计,“电荒”算什么卵呀!更何况涨价真能解决“电荒”,那哪有什么莫须有的“电荒”呀!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平抑物价,稳定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担负起调控物价,协调供需的重任,而不是简单的唯利是图。专家们此时要为政府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站在民生大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鼓励利益集团趁火打劫,祸害百姓,扰乱秩序。当然那些“专家”希望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套新秩序,那你们就不妨大胆的乱放狗屁吧。
  
  
  
   笔者不可否认一些“专家”的学识,但是很多“专家”因为自身利益与利益集团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失去了一个“专家”应具有的中立性和人格,利用自己掌控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权的有利条件,大胆的胡说、瞎说。当他们屈服于某种压力时,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观点,愚蠢到连自己估计也不相信他自己那些观点是真实的。当良心发生扭曲时,专家跟垃圾没有质的区别。“专家”们瞎说、胡说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的言论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中国目前面对通胀压力,由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入和高房价的危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存在很大的不可确定性。如果水价、电价、油价等硬性需求物资不顾国民收入情况,不断涨价,民众靠什么来拉动内需,经济如何发展,社会怎能和谐?政府一方面期望发展,期望和谐的早日实现,另一方面又在那些扯蛋“专家”的忽悠下,亲手拆自己建立起来仅有一点的围墙,甚至还觉得自己拆得不快、不够狠。
  
  
  
   天作孽,不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昭名 @ 2011-04-29 18:43:23
  真看不懂:

  霸王硬上弓--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可能性评估(2011-04-29 08:20:10)转载标签: 杂谈
   2010年11月,中国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了2年期人民币国债,年利率1.6。
  
   解析:2年期的国债利率是1.6,而当时国内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已经高于该利率,所以其寓意明显是:“人民币的升值幅度预期会大于二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那么升值幅度会达到多少呢?我们知道,现在人民币2年期定存利率已经上升到3.55。考虑到国债利率往往要高于定存利率1个点。那么如果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现在购买的香港2年期人民币国债已经损失了3.55+1-1.6=2.95个百分点。另外,还要计算通货膨胀对于存款人利益的损害,比如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未来2年中平均为4.05(估算),这样2.95+4.05=7,也就是人民币平均每年升值7个点才能保证人民币发行国债是合理价格。还要考虑到机会成本2-3个点(因为买了人民币国债而放弃的潜在投资收益)。也就是只有人民币年升值幅度必须达到8%-10%,才会形成对于人民币投资的需求。这无疑是央行对于海外投资者作出的【人民币升值保证】,如无法完成,则意味着人民币无法完成国际化道路。
  
   这里还隐藏着央行的一个企图:【利用汇率的上涨调节利率的上涨压力,通过人民币升值消化中国资产价格泡沫】。8-10个点的年升值幅度,在理论上可以视为复合条件下的2年期国债收益率。即,假定人民币汇率不升值,而国债收益率大幅度增加;和人民币升值,而国债收益率小幅度增加。对于投资者的收益都是一样的,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如果飙升至10个点的话,中国楼市就会破灭了,中国资本市场也必定是哀鸿遍野。而调整汇率的内涵则是:“抑制外需保内需”,中国长期依靠外向型的经济开始转型了。对于出口企业则意味着,要么产业结构升级,要么调高售价,要么关门走人。当然如何搞内需,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所以,在这样的角度来看,人民币继续升值几乎无可避免。
  
   天苍苍兮风萧瑟
  
  地惶惶兮影孤独
  
  人民币兮船出海
  
  吾与君兮何茫然
  
   人民币真的走了,而且义无反顾的向前。我无法轻轻地挥手,因为谁知道它是不是航行在泡沫之海?诸位,预知后事如何?我们还是下回分解,啪---。(惊堂木)
  
昭名 @ 2011-04-29 18:51:03
  作者:三高的浪人 回复日期:2011-04-29 17:59:34 
回复
    
    rmb汇率是个奇怪的汇率
    
    只能涨 不能跌,也不敢跌
    
    基国的地产也是个奇怪的地产
    
    只能涨 不能跌,也不敢跌
  
  貔貅-----一个基国神话中的动物 ,只吃不拉 ,还不胀死 ,神奇的动物!
    
    基国的经济,就非常像貔貅,只是一直上行,不能调整
    
    貔貅,胀不死,
    
    希望,基国的经济像貔貅一样神奇。
昭名 @ 2011-04-29 18:52:35
  三高的浪人 2011-04-28 11:30:03
  大戏马上就要开始了
    我们不妨,给自己一个悬念来期待
    我目前想看到的是:
    到底是新兴市场 还是 欧元区 死得更惨?
    让大家 稍安勿躁 慢慢观察结果吧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