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awnmin 发表日期:2011-6-2 8:40:00
导读:6月6日加息的可能性有多大?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到底会怎么走?增持欧元区国债,到底会不会增加对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让老谢来为您一一解读!
6月6日加息的可能性
关于6月份加息的问题,我这里和各位分享一下个人心得。
自从2010年10月20日三年来首次加息开始,以之后的12月24日、2011年的2月9日和4月6日这三次加息的频率来看,个人总结了其中的一些比较有趣的规律性东西:1、央行一般是隔月加息 2、通常在欧美和国内市场假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天加息 3、调整幅度都在0.25个百分点。看起来央行调整利率还是比较有节奏性的,即要达到加息的目的,又要尽量规避一些国内外市场容易炒作的因素。
那我们来说说本月加息的可能性和时间点位,是不是符合以上3点的规律性。上一次加息是在4月份,那6月无疑成了加息敏感月。而本月第一个加息时间点判断应该是在6月6日,正好是端午3天小长假的最后一日。第二个时间点6月10-12日,由于国家统计局会在6月份的第二周公布5月的中国经济数据,因此不排除出台数据后再加息的可能。
另外,从5月份机构各方面判断CPI走势来看,5.5%是认同感比较集中的一个预测性数据。这也是导致6月加息可能性的一个因素。一方面是限电因素,另一方面是干旱的因素,这两大利空必然会抬高CPI。
因此总体判断,本月央行加息已是铁板钉钉了,时间点基本上可以认为在本月的第二周的某一天的17点30分,幅度在0.25%。另外,应该可以确认的是,周小川行长依然会保持上半年这样一个调控节奏,不至于去另辟蹊径搞点突然袭击,毕竟政策调控是策略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而绝不是什么赌气儿戏的东西。
下半年经济策略分析
我想大家首先必须明白一个既定的逻辑:当政府为遏制通胀,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其连带产生的副作用会因为资金链收紧,从而影响到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运营。如何解决?打压原材料商品的价格,从源头上给企业降低生产性成本。这样的话下半年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才不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任由像棉花这样的初级商品继续调涨的话,那下半年只能以放开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对冲高企的原材料价格对企业所带来的高成本影响了。
我这里先不去过早的下结论判断,下半年央行是不是会放开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是在这里罗列出下半年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经济策略:
1、收紧资金,打压原材料价格
2、放开资金、放开原材料价格
3、收紧资金,放开原材料价格
4、放开资金、打压原材料价格
首先看第一种可能,下半年如继续收紧货币信贷,无疑会对中小企业予以致命打击。但如果能很好的遏制原材料价格的上扬势头,情况还不至于变得很糟糕。问题是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定价权并不在我们中国人手里(如铁矿石),有一些则由国际市场自行决定其价格的波动(如原油、棉花)。既然由国际市场决定原材料的价格,那国内调控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于像棉花这一类的产品来说。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棉花需求国,也是最大的进口国;而美国则是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国内以计划引导市场的调控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央行如采取第一种策略,则对于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风险缺乏足够可控性。
再看第二种可能性,如果下半年放开信贷闸门,无疑使得下游企业久旱逢甘霖。不过由于企业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长路漫漫。货币信贷闸门一旦放开,会使得继续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变得十分艰巨。与此同时放开原材料价格,则会叠加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因此,央行如采取第二种策略,则会失去对社会控制通胀的把握,从而陷入被动局面。
接着来看第三种可能,下半年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策略,这样虽然能控制通胀预期,但中小企业必然会倒闭一大批。加上放开对原材料价格的管制,加速输入型通胀的预期。绝对有崩盘的风险,实不可取。
最后来看第三种可能性,下半年央行放开资金面缓解下游企业“旱情”,继续调控和打压高企的原材料价格进一步托市,企业不但可以活过来,且可能活的很滋润。但有一个问题,我们十二五规划中,企业转型的目标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因此,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综合来看,以本届政府比较温和的施政理念来判断,政策极有可能是在2和4之间来回调控,放开资金是必然的,不然中小企业为转型接二连三的倒闭,结果必然是会影响大局。但是这种所谓的“放开”也是有的放矢地,毕竟吴晓灵副行长已经抛出了今年政策“绣球”——7.5万亿的新增信贷依然是央行底线。我们来看既有的数据,前4月新增信贷规模累计为2.99万亿,差不多为3万亿。而机构预测5月新增信贷为4500-6000亿,那我们算上5月份一共也就3.6万亿,那么按照7.5万亿的底线来看,剩下7个月的新增信贷限额一共只有3.9万亿,看起来小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2010年全年新增信贷差不多接近了8万亿,而原本2010年央行新增信贷目标也是是7.5万亿,也就是说央行去年突破了自己既定的目标。我们看2010年从5月份开始各月新增信贷规模都控制在6500亿以下,但全年依然多超5000亿,主要是1月份信贷发放过量。而今年2011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1月新增信贷虽然同比回落25.18%,但依然达到了1万多亿的规模,给下半年央行如何控制信贷规模增加了难度,但由于去年和今年的信贷设限规模相等,因此毕竟看上去调控难度要好于去年。
另外,2010年只有2次加息,且都集中在最后一个季度,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一共只有6次,分别是在1、2、5、11、12月(11月份上调 2次)。而今年2011呢,除去本月加息的强烈预期外,仅上半年已经有2次加息,而存款准备金率却已经上调5次(每月1次)。
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央行下半年的信贷策略还是会延续去年的调控模式,最终全年新增信贷规模不会超过8万亿。央行一直在强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是货币超发造成的,也就是说控制货币供应量是央行的主要施政理念,不至于让M2超过既定目标。至于下半年政策工具使用与否,央行几大副行长和体制内的同志们各个三缄其口,看起来有点不可置否。所以....我想大家都懂得....
我们这里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最近吴晓灵副行长的原话:“我们为了要消除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条件,就必须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而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必须做到信贷投放的有保有压。”...“今年不超过7.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应该是底线,而16%的广义货币 (M2)增长目标,相对于4%的通胀和8%的经济增速目标来说应该算是宽松而非紧缩。”
因此,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工具的配合使用在下半年出现的次数会是多少呢?也就是准备金和利率的配合调整在下半年频繁使用的几率会增大还是降低呢?或者干脆....这个问题就留给那些仁人志士们去思考吧!!!
抛欧元国债,缓通胀压力
国际大宗商品的高企,有很大一部分的责任要归咎在美元头上。在美联储的QE2在6月底正式结束前,利好美元的支撑因素并不是那么牢固,欧债危机、本拉登被击毙等等只能对美元指数形成短期支撑。加上近期美国国债逼近债务上限,这一切对美元指数的反弹都非常不利。如果美元一直承压,大宗商品就要面临不断高企的风险,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原材料需求国,成本性输入型通胀就难以避免。也就是如果下半年美元指数依然反弹乏力,那我们发改委的同志们就得继续实施干预市场的行为,面临调控国内商品价格的责任和压力。(这个逻辑我想不用我再过多的解释了把?)
相应的,你发改委要是继续逆着市场规律去实行价格调控和管制,之后产生一系列经济混乱的恶果,要由谁来承担责任?谁能担得起这个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责任?大勇是匹夫之勇,大智若无献身精神,只会落得下层,信心不是靠说一说就能凌驾于黄金之上的。
所以,我实在很难理解今年继续增持欧元区国债的国家战略意图。因为欧元不跌,美元是没法回暖的;美指不反弹,大宗商品就无法承压;原材料价格继续高企,中国就要面临更大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对于政府管理通胀预期没有一点好处。
而现在是中国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支持美元的反弹,这样对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有利,对打压输入型通胀有利,对减缓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压力有利。(这个逻辑没问题吧?)
那好,把什么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国债抛掉或减持吧,欧元区各国除了德国经济依然有活力外,其他国家现在除了在养懒汉、养老人、养一切一切看起来没有丝毫价值的东西外,经济方面很难说的上有什么活力。我以前到是误会索罗斯老先生了,他口口声声说要干掉欧元,不是没有逻辑基础的瞎侃,并非只是为了继续支持美元本位这一个意图,因为他早就看透了欧元区各国的本质和弱点。
昨天我一同事刚从欧洲蜜月旅行归来,和我谈起中欧六国游的体会(德、法、意[梵蒂冈]、奥、瑞)时,就有两大感概:1、巴黎街头一大半都是中国人,走路像充军;商场里都是温州人,购物像抢劫。2、除了大城市还有少许人外,郊区人烟稀少。(这位兄弟和新婚夫人一个下午漫步在法国巴黎郊外的乡村小道上,除了天蓝地绿无限浪漫之外,整整两小时只见到了一个老人和一条胖狗,据他观察这还是条胖的快走不动的老狗)
想不想让下半年的经济调控不至于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那就抛掉或减持手中的欧债,配合国内的调控政策,内外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不至于让中国经济下半年硬着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