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 | 推荐阅读
支持: 天涯论坛、淘股吧

[经济杂谈]自9月13日开始记录国内外经济新闻大事(转载)

原文 | 楼主:昭名 (*)
昭名 @ 2011-03-03 18:00:34
  盖特纳:中国抑通胀最好办法是削弱与美元联系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3日 17:10 财新网
  中国最好的办法是削弱与美元的联系,除非中国这样做,不然不会有足够的灵活度,在必要时及时调整以抑制通胀。
  
  =====================
  这样就可以使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了,是吧?
昭名 @ 2011-03-03 19:20:29
  作者:东篱剑客 回复日期:2011-03-03 18:51:49 

    作者:说神马就是sm 回复日期:2011-03-02 10:53:33 
    东篱剑客 一直很关注你的分析。。想听你分析一下 中东形势。。特别是目前的 沙特 ~!
    -----------------------------------------------------------------------
    这事是我不太愿意回答的,大略可以说,但细节就难,军行万里,难以逆料,更何况这种瞬息万变的节点。
    不过,现在,这个月,应该没到沙特出事的时候。从上次石油危机以来,美国的确是以沙特为阿拉伯的中心、加上以色列,建立中东平衡的。从常理上说,对美国而言,谁都可以乱,沙特不能乱。因为乱了就全盘失控,损失极大,我暂时还看不到美国有这种壮士断腕的气概。再说,庙算上,重新进入花费巨大,而且还不仅是钱的问题。所以,美国力保沙特的可能是九成九。
    现在最重要的是利弊娅的问题,我把它看成测试美国现阶段军政实力的试金石:纵横捭阖、临兵斗阵、文攻武卫。
    当今美国的军政经人才的能力有多大?其合起来的集团能有多强?在这次事件中可以看出七八成。
    如果美国解决得拖沓、反复,可以证明,它已经失去了称霸世界的内在实力——至少是三十年的。
  
昭名 @ 2011-03-03 20:25:01
  上海人大代表“处女贵重论”对吗 房价逼女孩丢失贞操]
马未都:我建议国家立法强行推行方言
  政协委员:建议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立孙中山铜像
  =====================
  我觉得这帮人都是吃饱了撑着的混蛋!
  那么多的大事不去关心,偏偏来说道这些鸡毛蒜皮的玩意,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
昭名 @ 2011-03-03 20:59:34
  刘煜辉:
“低增长、低利率、高通胀”时期的到来
  
  随着奥巴马于2010年12月17日签署了减税延期法案,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渐持乐观的看法,认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将会好于预期,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对美国2011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调高至3%以上。
  
  该议案涉及减税金额约8580亿美元,主要内容包括把将于2010年年底到期的小布什时期全民减税政策延期两年,把2010年11月底已经到期的针对长期失业者的失业救济法案延长13个月,给予企业投资税收减免,以及美国富人在未来两年将享受更低的遗产税等等。多数人认为,这标志着前期民主党、共和党反复争论的减税政策延期议题以妥协方案告终。其实奥巴马本来就有意在减税法案延期上持支持态度,只不过在富人减税上与共和党意见有些不同。
  
  危机确立至今已经过去了30多个月,就业始终拉不起来,即便2010年下半年美国政府还提供了50万个临时就业岗位(美国经济大普查开始),失业率也未见明显下降。这的确不同于二战之后任何一次经济的周期性调整,二战之后最长一次就业的复苏也就耗时18个月。
  
  伯南克和盖特纳当然清楚QE不能解决危机的问题,因为本国产业回报率低,货币当局注入的钱没有进入本国实体,反而刺激着钱进入资产、商品和新兴市场投机 。
  
  美国的结构性问题需要财政给力(减税和基础设施投资)。失掉了中期选举的奥巴马,为了保住2012年的政权,也要一搏。 无非是在富人减税上向共和党让步。
  
  不管接下来的财政刺激能否把经济拉起,赤字短期内进一步扩大是必然的结果,既然共和党要搞减税,政府债务上限上提那自是题中应有之意。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字,2010 年底美国国债总额已超过14 万亿美元, 离国债上限 $14.29万亿仅一步之遥,以一个月财赤增长1250 亿美元的速度计算,现时国债上限的余额可能在2011 年3 月之前便用罄。届时再次提高国债上限我想不会遇到大的障碍。
  
  市场之所以开始变得乐观,在于把财政刺激看作是QE的替代物,只要经济复苏了,繁荣了,美国经济重新走上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路径,财政赤字便有可能压缩。
  
  我们当然希望美国好运。但我想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财政绝难成为QE的替代,奥巴马使用的也是破釜沉舟的一招险棋。我不清楚,美国家庭在获得减税款后会有多少会用于消费,还是用来还债。即便消费真的受益明显,我们也看不出美国经济复苏出现了明确的与过去模式不同的增长点,那如何能保持消费增长过程的持续性,而不是昙花一现,我想或许更可能只是一个“无就业的复苏”。
  
  故此,财政赤字之后,逻辑推演之后的行为,就是QE(n)。
  
  美国的QE1 用了1.7 万亿美元,结果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增加7000 亿美元,在联储的多余储备(excess reserve)则增加1 万亿美元,资金并没有流向私人市场。因此,失业率仍然高企,除了金融业一枝独秀(有赖FASB 更改会计政策的掩护)之外,经济增长像雾又像风,似有实无。联储这次最多购买6000 亿美元国债,平均每月750 亿美元。而加上MBS回流的资金,每月最多可购买1,100 亿美元国债。数据计算,过去12 个月中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共1.295 万亿美元,平均每月1,080 亿美元。宏观上讲,美国QE2似乎只是补财赤。
  
  若贸易出超国能帮其分担更多(购买更多量的美国债),政府就会有更多的钱给“两房”,这对于美国压力沉重的楼市是更多支撑,对于银行体系的沉淀的巨量“毒”资产也算是个“安慰”。
  
  迄今为止,QE起到的明确效果很直接- 托住楼市。现在美国按揭市场的资金几乎全靠政府供给(96.5%),美联储如果不能不断收购“两房”的债券(印钱),或提供钱给政府,让政府无限量购买“两房”的优先股,美国楼市怎么办?
  
  这些都说明美国金融大厦的底层结构,或比次债危机爆发时还要差,而且差得多,所以如果美国爆发新的金融危机,可能会比上次来得更猛烈。有机构测算美国的金融商品新的兑现高峰可能出现在2011年 ,届时QE不继续怎么办?
  
  美国人就不怕QE导致美元崩溃吗?
  
  美国人的底气源自于所谓的“美元的结构性权力”。没有利益机制能够改变这一点。美元为全球经济体系的扩张提供了信用基础,作为唯一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净需求”的提供者,它让被美元捆绑的全球经济无法与之脱钩,似乎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经济学上称之为无法摆脱的“特里芬困境”。
  
  美国人的自信还源自于但其拥有全球最强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有全球最活跃的金融市场,有全球一致认可的金融评级机构,有美国自身可控制的国际规则制定和协调机构(IMF、WB、ISB等),使得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可以合法地放弃了本位币所应尽的国际义务。
  
  在我看来,在以下三个条件不变化的情况下,目前弱美元的可控有序的状态还是可期的。这三个条件是:一是新兴国家继续忍受通胀(不愿意全局性的主动紧缩);二是欧洲债务危机绵绵无期(欧元无法持续强,美元就跨不了);三是石油价格不失控(油价失控有可能导致美联储提前收紧流动性)。
  
  鉴于此,我斗胆做个中长期预测(短期预测是不敢做的,因为十有八九是错的):全球经济进入相当长的“低增长、低利率(相对于通胀的实际利率水平)、高通胀”时期,并为新的一轮危机(货币危机)累积势能。
  
  盛宴的终结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即便油价不失控,新兴市场资产通胀演变成物价通胀,成本上推和货币升值最终将通过国际贸易抬高发达国家的通胀水平(只是盛宴的时间长短问题),因为美国物价构成三分之二是劳动力成本因素,这部分受经济复苏和就业恢复的带动,还有三分之一受外部世界带动。
  
  美联储收紧流动性,并抬高市场加息预期,导致美元升值和资金从新兴市场回流,刺破泡沫,而终结资产大通胀的盛宴。
  
  这个时点会在哪里呢? 核心国家的中央银行有能力在“盛宴结束之前撤掉酒杯”吗?
  
  这是后危机时代待解的一个谜。
  
  
昭名 @ 2011-03-03 21:01:50
  接上:
收货币治理通胀不是万能的,不收却是万万不能的
  
  尽管1月份CPI公布数据4.9%,低于预期,我们仍将全年CPI预测(平均数)提高至5%。
  
  低于预期的数据只是CPI中食品权重的降低和蔬菜价格的回落所致。但是本轮物价上涨的动力依然强劲,中东局势使得油价涨势加速,已经传递至农业生产资料-化肥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涨势依旧,楼市限购使得租金上涨,且CPI中自有住房和租房项目占居住类的权重比例提高,这些因素都将在未来的CPI继续发酵。
  
  所以今年上半年通胀呈现上行态势,由于基数效应(翘尾),6、7月份或达到高点6%甚至以上,下半年由于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和基数效应相对有利(翘尾因素较大回落),年末CPI有望回归到4%左右。
  
  但中国通胀或已构成长期压力。长期看,未来十年的平均通胀水平将会比过去的十年显著提高2~3个百分点。
  
  目前关于中国通胀成因的认识有不同看法,主要分歧在于判断中国通胀是个短期现象,还是个长期现象。
  
  认为中国通胀是个短期现象的理由是:目前的通胀是结构性因素影响,如天气、灾害导致农产品价格涨,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储蓄大于投资,所以高储蓄下难有长期通胀发生,产能过剩等等;由此产生的政策结论是:对于当前物价上涨,货币政策作用不大。
  
  我们认为中国通胀或已经构成长期压力,货币是主要因素。因为本世纪以来中国通胀形成存在清晰逻辑:货币-资产-物价。所以这是长期货币超量累积的过程,不是某一个时点货币超量了,而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就进入了历史上超宽货币的时期(特别是最近两年,2009年货币供应增速是30%,超出名义GDP增速20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供应增速是20%超出名义GDP增速7个百分点)。超量的货币推动土地和房地产价格起来后,才通过相应的传递渠道向物价的各个领域扩散。这是需要一个长期时间累积的结果。
  
  2003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主要由两块构成:城市服务性价格和食品。城市服务性价格的上涨与货币的关系很明确,是由于地价和房地产暴涨直接驱动城市人工成本快涨,经济学上叫“生存线”的概念。因为蓝领工人工资的大部分开支是维持在城市的基本生活,而节余部分必须要达到或能超过在家务农或就近打工的收入节余的水准。如果城市生活成本大幅攀升,农民工去沿海地区务工的意愿就会大幅下降,这就是当下“用工荒”的原因。
  
  我们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涨远非结构性原因:气候、灾害而减产,而是劳动力成本上扬。而中国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涨虽然与“刘易斯拐点”逼近相关,但中国的资产泡沫膨胀使得人工工资的急剧上涨可能提早了10年。因为超量货币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近年来急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是在下降的,倒逼着的推动工资涨。这种东西是相对的,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必然趋势性地涨,反转过来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的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由于中国通胀长期性的经济逻辑是:货币-资产-物价,所以调控的关键在于逻辑的中间环节:资产。收货币并不直接作用于物价,而是针对资产泡沫,资产一旦下行,今天碰到的难题可能都不再是问题,通胀、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等都会自然消退。中国经济逻辑是人民币资产价格一定与汇率同向。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接受的一个经济结果是:经济减速。在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宏观调控的两难,其实还是老问题:我们是要保持一个高的速度,还是要一个低的价格。
  
  为了实现资产泡沫的“软着陆”从而抑制长期通胀的压力,保持经济中积极的真实利率水平是不可或缺的。为此至今年年底至少还应升息100bp,使得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4%的水平,从长期看,至少应升息200bp以上,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平均真实利率水平是1.4%。这需要中央做政治上的权衡,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中国收紧货币和结构性改革要并行。从长期看,要纾解中国的长期通胀压力还是要加快供给层面的改革(也是中央所强调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此,中央强调积极财政政策成为重要的给力点。通过在民生方向扩张供给;通过减税和减费(特别是减少企业上交的社保费用),推动私人部门和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通过对中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来增强其忍耐通胀的能力。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方向。
  
  我们所担心的是在不逆转“宽货币”环境的情况下,结构性改革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通胀和泡沫都是逆国民收入分配的效果,如果不首先把它压下去,反过来会损害结构性改革的效果(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的冲动如何出现?),甚至不得不停滞改革的进程。在世界大国经济史上,目前还难以找到平衡政策完成重大利益结构调整的先例。上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是通过大幅加息把通胀和泡沫打下去后,制造了一个小型衰退,然后才有了后来里根的结构性供给疗法治愈长达十年的“滞胀”的功效的。
  
  收紧货币不是万能的,它当然不能解决通胀的深层次问题,但想要抑制通胀不收紧货币却是万万不能的
  
昭名 @ 2011-03-03 22:22:45
  刚才欧元狂飙突进一百多点,我却没抓到,只咬了一嘴毛,太可惜了

  作者:Leon_Troski 回复日期:2011-03-03 21:59:16 
  ===========================
  这个,这个,我听别人说时辰有时候比年月日还重要,我妈说什么中午下午晚上出生的人可能没有早上和凌辰出生的人有福气什么的,我也不知道他听谁说的
  比如我是早上五点多卯时出生的,我妈说我是归山虎,说不用觅食不是劳碌命啥的
  还有那个生辰八字我说的意思是有可能顺产出生的时间和剖腹产出生的时间会相差比较远,比如顺产是现在,剖腹产有没有可能早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还有所谓的早产儿,那样的话生辰八字就完全不同了:)
昭名 @ 2011-03-04 00:15:34
  美指近几天只有两种选择,或者上涨,或者盘整,道指一万二和伦铜的一万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昭名 @ 2011-03-04 00:48:45
  三月份开始出现贸易逆差点击:66 回复:3 作者:有理想的灰狼 发表日期:2011-3-4 0:28:00

   2月份的帖子说过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基本到顶,还有我国的外汇储备在三月份左右触顶。补充一些理由吧。
    
     1、春节前是制造业抓紧出口抓紧结汇的日子,海外汇款回家的也比较多,外汇总体流入较多。
    
     2、低端制造业(实际上是支撑着低端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是我们创汇的核心竞争力。按往年的经验,元宵过后基本就恢复正常生产了,今年开工率严重不足。大家周围看一看那些做外贸的工厂,能完全恢复生产的有多少。另外一个事实是,3月份出口集装箱舱位利用率急剧下降,显示外贸出口下滑态势明显。
    
     3、铁矿石,石油,粮食等主要进口大宗货物价格有目共睹。受气候等各种因素影响,今年增加粮食进口是必然选择。几大产粮区上半年的出粮季节从三月底到五月份。这些,都要多消耗大量外汇。
    
     这种情况下,三月份开始出现贸易逆差显得顺理成章。
    
     前面的帖子还讲过,去年下半年开始,真正的热钱一直在出逃,10月份以后进来的多是傻钱。目前维持这个观点不变。
    
     补充一下还有一种外汇流入的的原因,就是国内银行找到了一种无风险套利的方式:从外资银行低息借款,换成人民币后投放市场,既享受了货币升值的好处,又有很大的息差,这种动作,我们表面上看出来的就是热钱流入。(现在香港住房贷款的利率才2点多,银行拆借利率低得可怜,银行同业拆息一年期0.8%,一星期才0.13%)。
    
     一旦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夺路而逃的人就更多了。
  
昭名 @ 2011-03-04 00:53:09
  2011年 03月 03日 07:27
凯德置地:楼市调控措施不会让房价下跌
  正文 评论(10) 更多中港台的文章 » 投稿 打印 转发 MSN推荐 博客引用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发布到 MySpace.cn 字体嘉德置地(CapitaLand Ltd.,)旗下凯德置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apitaLand China)总裁廖茸桐(Jason Leow)周二表示,中国政府的楼市调控措施不会造成房价下跌,因为政府实施的住宅限购令以及可用于私营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减少只会导致需求升温。
  
  廖茸桐在接受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采访时表示,加大拥有多套住房的成本的长期措施或许在楼市调控方面更为有效,这些措施包括上调利率,开征房产税(类似于目前在上海和重庆正在进行的试点),或许还可以上调印花税。
  
  他补充称,部分凯德置地(中国)的客户已取消购房计划,这是受新购房限制的影响,而不是因为房价太高。
  
  通常该公司每年住宅销量约为3,000套,今年则计划在华销售4,000套。该公司2010年住宅销售收入总计人民币54亿元。
  
  他表示,中国政府对购买住宅套数的限制将在短期内抑制购房需求,但该公司认为长期来看,购房需求仍非常强劲。
  
  他还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可用于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投资选择有限等因素将继续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吸引力。
  
  廖茸桐透露,目前凯德置地(中国)手头现金多于借来的资金;他称,尽管美元贷款的利率更低,但该公司却借入人民币,这是因为其收入以人民币计价,因此人民币自然就成为了对冲工具。
  
  若存在足够需求,该公司或许还会考虑发行人民币债券,但这并不是要押注人民币升值。
  ==========================
  借入人民币是要押注人民币贬值是吧?
昭名 @ 2011-03-04 14:28:38
  2011年 3月 4日 01:39
IMF:对食品价格不断上涨感到深切忧虑
  正文 评论(2) 更多金融市场的文章 » 投稿 打印 转发 MSN推荐 博客引用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发布到 MySpace.cn 字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发言人Caroline Atkinson周四表示,IMF对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感到深切担忧,尤其是对于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而言。
  
  Atkinson建议各国政府务必注意将补助发放给那些最易受影响的民众,而非商品。同时她还建议各国央行应根据食品价格的第一轮影响调整政策,并致力于确保食品价格的上涨不会产生长期效应,不会推动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
  
  Atkinson称,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油价是其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因素,而非通货膨胀。她还补充称,由于新兴经济体在摆脱经济衰退之后市场需求出现了同步增长,因此对于目前的物价飙升势头只是暂时的还是中长期趋势的一个阶段,仍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她表示,显然目前的形势仍不明朗。油价的持续攀升,若是由供应面因素引发,不仅会加剧通货膨胀,还会拖累经济增长。
  
  另外,这位IMF官员还表示,IMF相信,在作出巨大让步的基础上,欧洲官员能够在3月底之前就长期债务及债务危机制定出最终解决方案,而非仅仅拿出一个临时性方案来争取更多时间。
  
  同时,Atkinson还否认了有关IMF正在与葡萄牙就紧急救助进行秘密谈判的报导。
  
  当问及IMF是否接受对爱尔兰的救助条件进行重新谈判时,Atkinson表示,IMF专门小组将于3月底或4月初赴爱尔兰,而这个工作组的工作重心将是重振爱尔兰经济以及解决金融业存在的问题。
  ====================
  继续
昭名 @ 2011-03-04 14:43:38
  A股上证正在做背驰,估计连三千点都达不到就要回落
深证比较强势,前几天已经背驰,现在盘整,接下去上涨估计又会背驰
昭名 @ 2011-03-04 15:06:57
  河南中行众多客户遭“反价”房贷利率纠纷蔓延2011年03月04日 02:1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T|T199人参与11条评论打印转发每经记者 田文会 实习生 李玉敏 发自北京
  
  银行反价,房贷利率优惠纠纷正在蔓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河南也有很多客户遭遇银行提出提高房贷利率。中行河南一支行的客户经理称,由于资金紧张,想早点获得贷款就要提高利率,她手头就有100多名客户是这种情况。
  
  客户:八五折变成基准利率
  
  家住河南省郑州巩义市的马先生,今年37岁,贷款买了套房子。房子面积87平方米,总房款50多万,首付16万,剩余的34万是向中行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支行(以下简称高新区支行)申请的贷款。
  
  去年12月中旬,签完购房合同的当天,银行现场办公就签订贷款合同。马先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示的合同上写着:“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以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法定利率为基础,按比例下浮15%。”按照当时八五折的优惠利率计算,还款期24年,他要付本息36万,每月还款1900多元。银行承诺放款要到今年的3月份。
  
  今年2月24日,马先生接到客户经理的电话,通知他要补签一份协议,提出取消八五折利率,改为基准利率,不然放款将无限期拖延。
  
  郑州市民孙小姐也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述了她的经历。孙小姐在郑州航海路附近买了一套44平方米的小户型二手房,首付三成,总价格25.32万元。2010年11月10日,通过中介与中行郑州陇西支行签订了贷款17万的合同(银行已签章)。签约时银行工作人员给的口头承诺是办完过户手续就可以放款,孙小姐去年12月份就办完过户手续。
  
  2月25号,她突然接到中介电话,说是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了,要她到银行交300块钱手续费,补签协议申请基准利率。不签的话就要等国家政策,等的话可能就不是八五折,甚至有可能是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要无期限等待下去。
  
  按照当时的利息,20年还款期,孙小姐每个月需要还1140元,两次加息后是1160元,但是取消利率优惠后每月要还1277元。
  
  银行:不是强制取消八五折优惠
  
  记者以客户身份就此事致电负责马先生贷款业务的高新区支行的周小姐,她证实了马先生的说法。她说:“每个客户的问题不一样,有的是没有批下来,有的是因为额度紧张,八五折的现在是没有放款额度了。没有很严格地说八五折没有,是暂缓发放八五折。上周五,省行下了个文件,如果急需发放的话需要调整到基准(利率)。”
  
  针对马先生质疑的应按合同办事。高新区支行的客户经理王先生表示:“八五折利率不是说强制取消,而是和客户协商,国家政策也没有取消八五折,今年的信贷紧张,作为一个商业银行这样做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吧,钱少的时候谁的利率高就给谁,批过了就往后排一排。”
  
  至于孙小姐所说的300元手续费,王经理和周小姐都给予否认,称高新区支行改签协议不用交任何费用。孙小姐贷款的是陇西支行,记者就此事致电陇西支行,电话一直没有人接听。
  
  现在和马先生孙小姐一样,签了合同没有拿到贷款的客户,担心的是因为银行放款推迟,导致尾款不能及时到账,他们可能会与开发商产生纠纷,甚至被起诉违约。
  
  对此王经理回应:“现在其他银行也有类似的情况,客户反应强烈,我们也接到通知,你愿意改就改,改了以后放款可能会提前,只能说可能会,不愿意改要优惠就往后排排队。”
  
  至于要等到什么时候,周小姐回答说:“我现在也没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要是省行没有文件的话,我们支行也没有办法。已经审批过了,还没放的客户,最终会有一个文件下来,我们只能按照省行的文件来执行。现在是大家都在等,客户在等,银行也在等。最终会有一个结果,不会一直拖着。不是一户两户,有合同在先就涉嫌违约。不仅客户着急,我们也很着急,希望这件事尽快解决。”
  
  高新区支行的周小姐说,现在很多人都在反映这个问题。和马先生的情况完全一样的客户,光是她手里的就有100多个。
  
  新闻链接
  
  “反价”贷款恢复至约定折扣
  
  每经记者 郭维娜 发自深圳
  
  继深圳之后,广州部分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纠纷也取得了新进展。3月3日,部分客户前往广州农商行总行,就房贷利率优惠等问题和广州农商行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据部分客户反映,广州农商行承诺将在3月4日前放款。而对于已经调高至基准利率放贷的客户,广州农商行也表示,会进行核实后给客户回复。
  
  广州农商行:优先发放房贷
  
  3月3日上午,部分客户前往广州农商行总行,就房贷利率优惠等问题和该行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广州农商行表示,去年11月、12月已经签署借款合同,并约定按15%、16%下浮利率的客户之所以还没收到贷款,是因为当时额度控制,今年这部分贷款将优先发放。此外,广州农商行对到访现场客户的情况进行记录,表示当天下午5点前给予明确答复。
  
  记者了解到,下午四点半过后,陆续有客户接到广州农商行的电话,表示按之前承诺的利率优惠放款,同时有业主告诉记者,银行表示最迟3月4日按原优惠放款。
  
  而对于已经按基准利率放款的客户,广州农商行表示将核实具体情况,之后会给客户回复。而原本银行已经对其按基准利率放款的乔小姐(化名)3日获知,广州农商行表示将按原来承诺的8.4折优惠来执行。
  
  广州农商行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上述乔小姐的贷款确实已经决定按照原来的8.4折发放。“不过不清楚具体是否会在3月4日之前放款,反正尽快安排放款。”
  
  广州农商行随后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了新闻稿,表示将严格遵守监管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在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发生变化的敏感时期,积极、主动联系客户,解释利率政策变化的原因,减少因双方沟通不足带来的不必要的误会,做好个人楼宇按揭贷款工作。主要对策包括:对于已签订借款合同并满足放款条件的客户,银行将积极安排信贷资金,按照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水平,争取近日发放贷款;对于该行已出具同意贷款意向书的客户,将加快借款合同、协议的签署,优先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同时,在符合监管规定及要求的前提下,该行还将对新、老客户新申请的个人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并优先安排。由于每日安排发放的额度,该行需在信贷总额中调整,可能存在部分客户贷款先放,部分客户贷款后放的情况发生。暂未实现放款的客户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向经办行客户经理咨询,总行将优先安排信贷额度,争取尽快安排放款。多家银行称将按合同执行
  
  记者还了解到,有在广州中行、广州交行贷款的业主表示,其已收到银行约定折扣的贷款。在工行广州番禺支行贷款的刘姓业主告诉记者,虽然利率仍是8.5折,但银行表示能否放贷要看当天的规模,每天下午四五点时支行才知道总行给的规模。在广州某国有银行贷款的另一位业主则等来了银行的有条件放贷,其3月2日告诉记者,银行表示,如果交了2300元的利率保证金,10天左右银行就能发放8.5折的贷款。
  
  3月2日,工行广州分行的相关人士通过邮件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对已受理、但银行尚未与客户签订《个人购房借款合同》的个人住房贷款,最终放款以银行审批意见和双方签订合同的利率为准。对客户及银行双方已签订《个人购房借款合同》执行优惠利率但尚未放款的个人住房贷款,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贷款利率执行,并根据该行贷款规模情况及贷款担保落实情况逐步安排投放。
  
  3月3日,在给记者的回复中,广东农行表示,对于客户与银行已签订了正式购房借款合同的,农行按照原借款合同约定执行;对于客户与银行尚未签订正式的购房借款合同的,农行将根据实际贷款调查、客户资质等情况在利率上区别对待,具体按照有权审批人审批结果和正式购房借款合同约定执行。
  
  广东银监局的相关人士称,由于之前只是部分客户前往银监局进行信访,现在银监局希望把相关业主的资料集中起来。他还表示,银监局对银行有相关监管要求,但每个银行都有具体处理的措施。
  ===============
  往后会越来越普遍吧
昭名 @ 2011-03-04 15:18:12
  文/陈思进

   美元在全球所奠定的地位,为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益处。对于华盛顿来说,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燃料”,能够让美国政府以较低的利率出售美国国债,从而降低借贷成本;美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可以用低的价格;美国公民则因为美元的地位享受到便宜的汽车和低成本的房屋抵押贷款,还有更低的国外旅行费用。那时的美国简直是人间天堂,美国人的自豪感无与伦比。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的20年间,以美元为轴心的世界金融体系的运转似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证。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个央行的美元储备占总储备的60%,美元所占的份额比它的竞争对手英镑高出近两倍;在70年代,接近85%的国家持有美元外汇储备。
  
    而事实上,新的货币体系面临着两个潜在的制约因素。首先,美国向各国央行保证,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美元兑换黄金。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国库的确拥有全球市场上大部分黄金,足以让它兑现这一承诺。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黄金逐渐变得稀缺,这就意味着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与美国以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不再相称。
  
    其次,世界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高度稳定,这看似不错,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们把美元当成主要储备资金,而美国只有长期出现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扩散到世界各地,而长期的贸易逆差又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这很矛盾。突发的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美元这一独特的角色,所以美国的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试想一下,所有贸易,均在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然而,面对美元大规模地流向海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也就暴露出来了: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膨胀,随着(由每年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美元债务的增加,人们对美国能够兑现以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的信心减少了。
  
    美联储担心,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将导致欧洲盟国怀疑美元兑换黄金的能力。如果这一怀疑变成现实,事态就将发展成各国的银行挤兑——欧洲各国政府同时要求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而美国是无法同时满足它们的这些要求的。这样一来,面临崩溃的就不仅是美元,还有全球的金融体系。
  
    那时正值约翰逊总统的任期结束,美联储的决策者计划将货币制度中的固定汇率转变为可浮动的汇率,但仅限于在狭窄的范围内浮动;美国因越南战争产生的庞大费用,又迫使美联储过多地发行美元以支付累积的债务,这一策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美元兑换黄金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模糊。
  
    尼克松总统上台后,面对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确定的政府目标是说服欧洲盟国,重估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以帮助美国提高出口地位,使美国的贸易逆差缩小。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是个雷厉风行的强硬派,与其说他公开发表的言论是要说服欧洲,倒不如说他是在强行对欧洲施压。
  
    康纳利有强硬的理由:
  
    如果欧洲各国希望继续得到美国对它们的军事支持,它们就不得不找出一种方法,重估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最后,康纳利对欧洲盟国丢下了他的名言:“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
  
    这就体现了帝国的本质:恃强凌弱。
  
    当时法国和西德迫于无奈,只好向美国屈服,同意改变其货币的价值,并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沉默。在此期间,经过美国的推动,这些国家货币的汇率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从而保证了美国的黄金供应。这种受制于金融霸权的滋味日本也尝过,这回又轮到中国了。
  
    近几年来,华盛顿和美联储不断对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想要迫使中国钻进金融霸权设下的圈套。中国政府竭尽全力,要顶住这种压力。可最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还是从5年前的1∶8.3降到了接近1∶6.5,而且人民币升值幅度还可能更高。华盛顿和美联储为何逼得那么紧?它们是为了让金融霸权在获得更高的利润后出逃。举例来说,在2005年,美元大量挺进中资银行,如果投资方当初投入了100万美元,那么按1∶8.3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这些资金兑换成人民币相当于830万元,现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成1∶6.5,当初的100万美元再换算成人民币就相当于128万美元,也就是说,霸权资本活活吞噬了22%的由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
  
    这还不算完。人民币升值后似乎更坚挺了,那么中国的国际影响是否因此增强了呢?没有。我们早就说过了,有钱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等中国想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却遇到了各种问题:第一,人民币不能随意兑换成美元;第二,当中国进口商品,比如石油时,因为定价权在金融霸权手上,所以它们可以把油价炒高,而中国进口粮食时的情况也是一样的;第三,有些特殊商品中国还买不到,比如水资源就是这样,你出再高的价都没用,别国不卖。
  
    没办法!在目前的情况下,人民币只有在金融霸权的强制要求下慢慢升值。因为我们有软肋被它们捏住了。举出口的例子来说,这么多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人民币还能不升值?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外国资本就会威胁把工厂搬到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家。事实上,有许多工厂已经搬迁了。写到这儿,可能读者会发问,那岂不是说金融霸权资本进入中国不好,撤出也不好吗?
  
    情况确实如此。金融霸权资本就像美丽的罂粟花,会令人情不自禁地一看就喜欢,而尝尝味道后立刻上瘾,等到中国离不开这些资本的时候,它们就突然撤出,让中国经历痛苦。因此,中国出口业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不进行转型,中国就只有受制于金融霸权。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