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调控困局:食用油企业被逼停产
2010-12-11 12:37 来源:海南网
12月8日中午,位于燕郊经济开发区汇福路8号的汇福粮油集团(下称汇福)大院内空空荡荡,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格外的冷清。即使在一点到一点半这一平时的上班高峰时间内,从公司宿舍到厂区的路上也只是零星几个人走过。
近日,汇福的多家经销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汇福停产了,停产时间就是12月2日。而就在这一天,发改委约谈四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要求在两节期间稳定价格、保证供应。
一位大型粮油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汇福的停产行为显然是在应对限价政策。目前国内的食用油价格已经存在倒挂,企业生产一吨油就会赔几百块钱,为了减少损失,企业停产也算是不错的选择,而这与2008年食用油限价时期的情形极为相似。
当时,由于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出现了食用油企业多生产多赔钱的情况,不少企业采取停产、不报价、不发货等措施减少损失。
眼下,汇福停产可能只是开始。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市场维持现状,一个月之内,食用油行业停产限产企业将大幅增加。到时,2008年政府限价、企业限产、市场缺货式的情形可能会再次上演。而那时正值春节前的食用油销售旺季,如果相关决策部门不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后果将不堪设想。
停产初现
12月2日下午,本报记者在采访发改委约谈企业限制涨价影响时,意外地从北京的一些食用油经销商处得知,北京地区重要的粮油生产企业汇福集团停产了。
随后,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拨打汇福北京销售电话,得到的回答一直是相关人员在开会。但直到下班时间,“会议”仍没有结束。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汇福的散装食用油业务开始不对外报价。12月7日、8日、9日三天时间,本报记者先后多次拨打汇福不同渠道的销售电话,得到的答案都是,暂时没货,不对外报价。
12月8日,在距离汇福集团大门150米左右的汇福粮油经销部里,本报记者遇到了一位前来买油的客户。这位客户所带的两个50斤容量的白色塑料桶,就让经销部两个存油的大铁桶同时见底。
该经销部的工作人员表示,近期汇福已经不供应散油,即使近水楼台的他们也开不出货来。经销部在库存的散装食用油已经不多的情况下,只零售给饭店、学校等客户,不对外批发。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从汇福开不出油来的远不止这一家经销商。在传统的食用油销售旺季,号称中国企业500强,在北京地区占有30%的市场份额的大型粮油集团,出现多天的散装油断货情形,这也证实了经销商们的消息――汇福确实停产了。
停产的并不仅仅汇福一家。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告诉本报记者,据他了解,南方的一些食用油企业也已经停产了。停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政府的限价调控下,食用油生产企业初现亏损。
上述大型粮油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市场上正在生产和销售的食用油多半是前期企业的低价库存,随着不少企业的库存消耗完毕,不久之后停产企业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
赔本生意
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食用油企业限产停产现象的出现,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不管是停产还是不报价、不发货,都是因为现在的市场情况下,食用油企业生产经营已经无利可图,甚至赔本赚吆喝,权衡利弊,企业只得选择停产。
12月2日,国家发改委约谈中粮、益海、九三和中纺四家食用油巨头,提出两条要求,保证供应、稳定价格,据说明年两会之前不准涨价。四大食用油巨头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左右,显然,管住了四大巨头就等于拧紧了食用油涨价的水龙头,全国400多个食用油品牌在政府部门的这一调控政策下想涨价实属不易。
不过,企业也有企业的难处。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食用油生产企业,现在进口大豆加工食用油,成本将达到每吨10300元到10400元。按照现在国内的市场价格,市场上散装食用油批发价是9700元到9900元一吨,这样企业每卖一吨油就要亏损500元左右。
现在企业大面积停产的先兆已经出现。据了解,随着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的大豆订单不再运回国内加工食用油,而是就地“洗船”。所谓“洗船”就是大豆在产地装上货船运到码头,不是起运中国而是返程在当地卖掉。
上述人士称,随着食用油生产企业的大规模停产,2008年时的极端现象可能再次出现。当时,全国400多个品牌的食用油厂家大部分停产,市场上销售的基本上就是两三个牌子的食用油。超市里食用油货架大部分缺货,食用油一旦摆上货架立即会被抢购一空。此外,更为“变态”的是,一些经销商大量抢购超市小包装油,然后拆开包装卖散油,因为政府部门要求保证小包装油供应,超市里小包装油比批发市场的散装油还便宜。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小包装油9400元一吨,市场上散装油批发价是9700元左右,散装油和小包装油价格倒挂现象已经出现。北京的一位经销商则告诉记者,由于国庆期间,国家限制小包装油涨价,超市里食用油比他们的批发价还便宜,他也曾带着大量现金去超市抢购。
调控困局
中小食用油企业面对生产即赔钱的局面,多数最终会选择停产,而被约谈的行业巨头日子同样不好过。
本报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调控要求的稳定物价、保证供应,四大企业集团不仅不能擅自提价,还必须开足马力生产。目前四大企业集团每天的出货量都要上报发改委,一旦被发现出货量没能达到企业正常开工应有的产量,监管部门就要电话询问,甚至深入企业检查。上述企业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企业只能开足马力生产,即使亏损也要保价格、保供应。
但是,据该企业内部测算,作为龙头企业的他们,其目前的经营状况也只能维持一个月左右。元旦前后企业现有的库存就会消化完,到时候企业将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去国际市场上买高价大豆来维持生产供应。没有原料,没有现金流,市场上高价原材料无法承受,到时候企业也许只能停产。
根据自身的这种情况,他们推算行业内的大部分食用油企业都会面临类似的困局,食用油行业大面积停产、断货的局面一个月之内将会上演。
而那时,将是一个敏感的关口。因为双节期间市场需求大量增加,按照中国的消费习惯,这一时期的消费量是全年30%左右,如果食用油行业大面积停产断货,市场影响不可想象。
这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内部讨论时想到这种后果都吓了一跳。在企业看来,如果现在调控部门早做准备,这种状况实际上可以避免。因为不管美国还是中国东北,大豆都是丰收的,真实供求并没有出现问题,市场价格上涨完全是国际炒家炒作中国需求的结果。国际炒家看准中国还会大规模购进大豆,大肆做多,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国内大豆虽然丰收,但是由于国家托市收购,企业购进东北大豆成本比进口还要高,企业选择更多进口,则反过来强化了国际市场上的中国需求,大豆价格走高看似成为一个无解难题。
在企业看来,难题并非无解,主动权恰恰在中国调控部门手中。按照业内的了解,中国政府手中储备了1000万吨的大豆和大量豆油,如果政府能够释放这部分供应,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际炒家的中国需求概念就会不攻自破,价格自然下跌。
但是,看似完美的答案,在执行过程中再次遇到难题,国储最近一次抛售储备大豆在一片关注中以零成交落幕。
原来,调控部门坚持顺价销售,加上出库费、运输费等费用,企业购买国家储备大豆比进口大豆和国内购买成本都要高,这种状况下食用油企业当然不买账。按照企业的想法,国家抛储初衷应该是平抑物价,让利给企业,但结果却是越抛价格越高,完全由企业为调控买单。
前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国家不坚持顺价销售,而是按照控制食用油价格的目标定价抛储大豆,保证企业的盈亏平衡,国际市场上的中国需求马上会回落,国际大豆价格下跌将是立竿见影,这也是他们企业认为的调控的正确道路。
不过,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人士也大有人在,调控部门也没有就此达成共识,据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此有可能产生巨额财政亏损。
大量抛储风险则同样存在。如果国际炒家看准中国手中储备已经抛完,或者储备不多,再次大肆做多,继续炒高价格,而到时中国企业和国储仍要继续购买,到时候为大豆上涨买单的仍然是中国。
如何理顺涨价链条的各个环节,保证物价稳定,显然是调控部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为,元旦、春节就在眼前了。
(海南网 http://hainani.com)
作者:海华3 发表日期:2010-12-11 13:26:00
这个网上,有那么一小撮人在造谣,他们是政府评论员,还是炒房客,或者是贷款买房比重最高的体制内人员(公务员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另外还有个别脑残在附和他们的谣言。
这个谣言就是,如果中国加息,会吸引热钱流入。
真能扯淡!
热钱到中国来就是为了在中国能够存一年获得多少利息。
中国现在的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2.5%,还要交20%的税。
而现在其他金砖四国,巴西的一年期贷款利率10.25,存贷差是40%,可以知道巴西一年期存款利率至少在6%以上。
俄罗斯卢布一年期存款利息在今年下降以后还有7.2%
澳大利亚四大银行间存款利率不统一,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基本上在5%以上,其中联邦银行的半年期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有6%(促销价)。
印度也在5%以上。
中国是利率是多少?2.5%而已,可能是世界上除了美国日本以外最低的了,而人家美国日本现在是严重通缩状态,而中国和巴西印度俄罗斯一样处与严重通胀状态。
即使翻倍也才相当于澳大利亚的水平。
中国是外汇官职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外汇进出困难本来就使热钱进出中国的成本很高。
难道热钱为了存银行,不去外汇自由度很高的澳大利亚获得5%以上的年利息,不去相对松的印度巴西俄罗斯去获得6%以上的存款利息,偏要到中国来存款活动低利息,即使中国现在加息幅度提高80%,也才4%,即使4%,和人家比仍然非常低,尤其比中国的CPI低。
中国CPI本来就是被人为压低的基础上还有5%,也就是按照官方说法负利率超过3%,而实际负利率起码有5%,也就是说现在政府每年偷窃人民币存款人5%以上。
那么负利率是谁获利呢?自然就是贷款人,什么人能贷到款,私人企业不容易获得贷款,体制外的人也很难,最多就是自住房的少量贷款。
贷款最多的是铁路电力通信等垄断企业,个人则是体制内的人员,我的公务员同学全部都是两套住房以上,当然全部都贷款,有公积金贷款同时还要商贷,当然他们的净资产大部分没有我多,他们用高杠杆来在货币贬值负利率状态下获利,如果现在提高利率到5%,他们内马上就会暴仓,根本就还不起。而体制外的人是很难那么轻松的获得贷款,尤其目前实体经济环境恶化,体制外的人也根本不敢用高杠杆来买房投机。
我那些有三套房子的公务员同学还是普通公务员,他们的处长局长有多少套,到了小川这个级别会有多少套?
但是我要说,负利率是机其缺德的,尤其是你们忽悠别人的所谓热钱喜欢中国的利率是扯淡,因为世界上极少有比中国利率低的国家,人家到你这里存款,有病啊?我认识的人就有去年就把钱全部弄到澳大利亚,让他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儿子存在那里。
作者:海华3 发表日期:2010-12-11 15:21:00
请1000多万天津人息怒,这个称号并不包括绝大部分天津人!
现在用什么热钱来忽悠P民,来为负利率辩护。
那么我们看看别人都是多少利率
中国现在的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2.5%,还要交20%的税。
而现在其他金砖四国,巴西的一年期贷款利率10.25,存贷差是40%,可以知道巴西一年期存款利率至少在6%以上。
俄罗斯卢布一年期存款利息在今年下降以后还有7.2%
澳大利亚四大银行间存款利率不统一,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基本上在5%以上,其中联邦银行的半年期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有6%(促销价)。
印度也在5%以上。
中国是利率是多少?2.5%而已,可能是世界上除了美国日本以外最低的了,而人家美国日本现在是严重通缩状态,而中国和巴西印度俄罗斯一样处与严重通胀状态。
即使翻倍也才相当于澳大利亚的水平。
中国是外汇管制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外汇进出困难本来就使热钱进出中国的成本很高。
难道热钱为了存银行,不去外汇自由度很高的澳大利亚获得5%以上的年利息,不去相对松的印度巴西俄罗斯去获得6%以上的存款利息,偏要宁可加上1%的流入流出成本而到中国来存款获得2.5%的利息?
作者:海华3 发表日期:2010-12-11 16:14:00
CPI达5.1%竟然还未加息,这是极其不正常的,即使我从来不认为ZF是要脸的。
但是基本上在这种情况下周哮喘一般会加0.25%这样的无关痛痒的利息来忽悠一下P民,但是这次没有。
他们不要脸也不会这么彻底裸奔。
我推测很可能会推出一年期和三年期的保值储蓄。
也就是利率直接跟CPI挂钩的定期存款,这个以前有过。
准备买股票的还是要小心点。
不过从这可以看出,政府对高房价的用心维护,很怕利息升高导致房价下跌,可谓用心良苦。
只要天津人在一天,房价绝对不会下跌。
相信我的判断,我对他们彻底看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