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杏衫妹妹 回复日期:2009-03-22 14:04:32
作者:西门柳 回复日期:2009-03-21 23:10:50
《譬喻经》上记载的改命之例子,此经为佛亲口所说:
《譬喻经》上记载: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其中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了。
因此,老师父就告诉小沙弥:‘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探望父母,过了八天以后再来。’小沙弥很高兴地顶礼,辞别了老师父。小沙弥走到半路,天上开始下大雨了。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时,他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
小沙弥回家后,一切都很好,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到了第八天的清晨,他又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看到小沙弥能够平安回来感到奇怪。他就入定观察原因,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寿命了。老师父又说:‘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吗?’小沙弥说:‘我七天都在家里,那里做什么功德?’老师父又说:‘你的寿命本来只能活到昨天,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寿命到八十多岁。’
小沙弥听了师父的这番话,对于‘善有善报’的原理更加相信,当然心中也很欢喜。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从不懈怠,后来也证得了六神通的圣果。(摘自《譬喻经》第七卷)。
======================================================================================
西门柳先生应该明白一个基本常识:
《譬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人伽斯那所集,收集流传的九十八个寓言故事来宣传佛教教义。而释迦牟尼是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的人,两者相差千年。你怎么说《百喻经》是佛亲口所说?
西门柳先生还应该明白另外一个佛教基本常识:你文中所说的“沙弥”这个概念是佛教形成以后才出现的,在释迦牟尼成道以前,所有的修行者都一般被称作“仙人”。佛说“很久以前,有个沙弥”就好比唐太宗说“我们要推行民主政治”一样荒谬。
西门先生还应该明白第三个基本常识:“宿命通”是可以了知自己和他人过去世是何种生命的神通,而看到未来则是“天眼通”的能力。退一步说,即便小沙弥的师傅是一个具备“天眼通”的圣者,他也不会只看到那个小沙弥寿命还有七天而看不到他将会救一窝蚂蚁。
西门先生还应该明白第四个基本常识:比喻的本质是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果修行者因为过于虔诚而把比喻本身当做事实来看,菩萨要是知道了,除了感动,更多的是遗憾!
杏衫妹妹生来性格顽皮,说话口无遮拦,其实并无恶意,呵呵!望西门先生海涵!
其实,西门柳先生在这儿教化初学者,一番慈悲心肠令人钦佩。不过,世俗的佛教观念和真正的佛学智慧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
===================
1、譬喻经是后人收集整理的不假,但都根据佛经,收集佛所说的话,或佛做过的事而成,就象现在的会集本,原版摘录佛经中的某些经典片断,但不改一字。所以譬喻经还是佛之言行。
2、沙弥制度是佛住世时建立的,阿含经是最原始的佛教经典,我读经特别多的一部经书,在我的印象中,其中比丘沙弥的记载比比皆是。
3、关于天眼通的事,你把人的行为都理解为宿命论了,一切都是注定了,那么人的修行也就失去意义了,这显然是违背佛教的教义的。人的行为在时时刻刻地改变着未来,天眼通与命理一样,也只能看准那种不造恶不造善的人。
4、譬喻与比喻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拿过去发生过的事来说服教育世人,比喻的随意性就大得多了。既然佛说了这个典故,说明佛是认同命是可以改的。
可能我们两个人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一样,理解方式各有不同。
你的争强好胜之心太强了,网上这个虚拟世界,输赢实际上都毫无意义。做为一个女孩子,这么强的好斗之心,真的建议你好好改一改。
我是个极不好争斗的人,每次都是我认为怕大家被误导,所以被迫接招,我的发心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众人利益着想。而你恐怕仅是为了好胜之心在争。
实际上,我是非常欣赏你的才气的,你写的小说我看过了,写得很好,才华横溢四个字一点不为过。而且在你身上,还有一些女孩中难得的理性思惟,这都让我很认同。
我在现世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你这类才女,偶尔碰到一两个,都是欣赏倍至。在此接触到你,我也是抱着一种很欣赏的心态来看的。
站在各人的观念之下,解读的世界各有不同。虽然我们有一些观念不同,但希望你能支持我、理解我。
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