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 | 推荐阅读
支持: 天涯论坛、淘股吧

关于阴阳五行

原文 | 楼主:西门柳 (*)
西门柳 @ 2009-03-23 16:45:28
  关于佛教的部分教义
  (这部分内容是我读四部《阿含经》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佛教是一种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宗教。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生命个体自身的问题。故而一切的分析皆从认识论出发,亦即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知为出发点,分析生命现象及与个体生命相关的世间。
  我们知道,唯物论是以物质为出发点,对客观世界穷尽分析,对生命自身也是物质化的分析,其优势是长于解决物质层面的需求,弱点是拙于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佛教另辟蹊径,从个体生命对自我生命及世界的认知来分析问题。为我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需求不同,故分析角度不同。佛教是要解决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问题,故从生命本身的认知分析入手。
  
  1.六入
  就我们人类而言,对世界的认知不外乎六种途径: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及感知、大脑的情感思惟。这就是佛教的“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与后面谈到的“识”构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构成“我”的世界。比如眼识即是眼觉世界、耳识构成听觉世界、鼻识构成嗅觉世界、舌识构成味觉世界、身识构成身体感受世界、意识构成自我的精神世界等等。这六识构成自我的世界。芸芸众生、苦乐悲喜、天地万物,不过是构成“我”的世界的调料。一个生命一个世界,六识之外没有世界。
  世界只是“我”认知的世界,山河大地只是“我”这个生命个体眼中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现象都只是自我的认知,也是构成自我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这个“我”,“我”的世界也就随之湮灭,了无痕迹。有人说,不管自我这个生命体是否存在,都不妨碍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说法是从物质的角度出发的,只能解决物质的需求。人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必须从自我的认知入手。将世界分析到分子原子乃至夸克,对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毫无助益。
  人有种种痛苦烦恼都是源于自我的认知,烦恼本身就是六识中的一种意识。看电视是眼识的需求、爱听音乐是耳识的需求、喜欢香味是鼻识的需求、爱好美食是舌识的需求、运动按摩男女之爱是身识的需求,一切情感与思惟是意识的需求。
  生命是由六识身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没有了这六识就没有了生命。生命只有不断变迁的现象而无实体。而这六入与六识皆是迁流不息、无法停留的,要保持生命的存在,必须片刻不断满足这六识的需求。我们就被迫追随这些无常的需求奔波不止,这是生命的苦之所在。苦的根源是无常。
  
  2.四食
  还有一种从生命需求分析生命的方式,即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识、识食。
  粗抟食指食品、水、空气等物质需求,这些需求构成生命的物质存在;细触食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的需求,意思识指思惟情感的需求,识食指自我认知的需求,这三者构成生命体的精神存在。生命的存在必须有这四食,缺一不可。这四食迁流不息、不能恒久存在,故生命的存在必须不断补充四食,为这四食奔波不息。因为一切皆是无常,四食之中,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自我,“我”只是四食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缘在则在,缘尽则灭。所以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即使在当下,也找不到意义所在,所谓意义,不过是意思食的需求。
  
  3.五蕴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构成生命的五大要素。
  色指物质,在佛教中,将物质概括为地、水、风、火。按我个人理解,地为固态,水为液态,风为气态,火为能量。一切物质都不外乎这三种状态加上能量。
  受是感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受身。
  想是感受之后在内心的反映,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想身。
  行是生命体的思惟情感,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思身。
  识是对前四者的认知,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身。
  现代心理学对人的一切分析,最高达到精神的层面,认为精神就是“我”的核心。卡笛尔说,我思故我在。但请问是什么在认知这个精神?是什么在认知“我思”?这个就是佛教中的识的概念。
  这个识在认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在认知色、受、想、行。没有这个识的参与,人不过是一架精密复杂的肉体机器,虽然能对外界有自然的反应,但不会认知自我的存在,也就产生不了自我意识。
  一部高科技制作的机器人,也有类似于生命的各种传感器(感受器官),也有相当复杂的记忆与分析程序(类似于生命体的大脑),但没有“识”的参与,它产生不了自我意识,它不知道它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它自己的存在。与国际象棋大师下棋的计算机“深蓝”,其记忆与分析能力远在常人之上,但它不知道它自我的存在。
  科学界一直认为,思维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但思维能认知思维吗?没有高一层的“识”的参与,即使复杂如“深蓝”也不能产生自我意识,有识的参与,即使最简单的生命体--如蚯蚓,也知道它自己的存在。识是有情生命与非有情生命及物质世界的分水岭。
  “识”是六入及外缘共同作用,形成的六种识身。外界与视觉作用形成眼识,即视觉概念;与听觉共同作用形成耳识,即听觉概念;与嗅觉作用形成鼻识,即嗅觉概念;与味觉作用形成舌识,即味觉概念;与身体感觉作用,形成身识,即身体感觉概念;与大脑的记忆思惟作用,形成意识,即意识概念。六者共同形成六识身,六识身就是生命认知中的世界。识是生命结构的最高层次,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因为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这就是苦。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生命现象。因为五蕴对生命现象概括得比较全面,故佛教重于五蕴的分析。六入与四食可以纳入五蕴分析的范畴。
  
  4.十二因缘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结构上分析生命的构成,类似于空间状态;佛教还有一种从生命流程上来分析生命的方法,类似于时间状态--这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不了解五蕴、六入等生命的真相,不懂得苦、集、灭、道等解脱的方法;行指身行、口行、意行;识指六识;名色指五蕴,其中色指地水风火四大,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触指眼、耳、鼻、舌、身、意触;受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爱指欲爱、色爱、无色爱;取指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生指生命,有了上述条件,生命现象就产生了;老死指生命走向衰老直至终结的过程。
  这十二因缘,必须要有前者才会有后者,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现在部份佛教普及类书籍中往往将十二因缘的每一种,解释为从几岁到几岁,这是严重的谬误;十二因缘即是当下。
  十二因缘展开来讲的话,内容很丰富,想了解的其本义的人,可找《杂阿含经》深入学习。由于此帖只是很粗浅的介绍,无法分析得那么深入,一言以敝之,十二因缘是生命流程的过程,是生命认知的时间概念上的分析。   
  综上所述,五蕴构成佛教的空间观,十二因缘构成佛教的时间观,二者组成佛教的时空观。这是佛教对人与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的核心是:一切从生命个体的认知做为出发点。佛教是不二法门,不二指心法不二,世界即我心,我心即世界。自我认知构成自我的世界。
  佛教是内观之道,向内观照自我的内心,认知自我的实质,找出烦恼的根源,寻求最终的解脱之道。
  南传佛教从最基本的认知来分析,而大乘佛教则更加广博深入,涉及到的理论很深,须深入经藏,并且需要相当好的悟性,非初入门者所能理解的。初入佛门,最好从南传学起,不然学佛多年,还是不得要领。南传佛教的代表经典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四部阿含经,尤以《杂阿含经》为要,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本源。
西门柳 @ 2009-03-23 16:46:58
  三法印
  三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凡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教思想,凡违背三法印的即为外道。
  在南传佛教中,三法印是站在有感知的生命体的角度而言的。意思是生命自我的感知迁流不息,无有常性;众生生命的构成没有一个实在的核心的自我,一切都是现象,现象之内无实质。大乘佛法涵义更深广,《金刚经》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如梦幻泡影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如露亦如电是从时间意义上说的。
  涅槃寂静是指通过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凡佛法,最终必指向涅槃。如果违背了这个指向,即是外道无疑。
西门柳 @ 2009-03-23 16:48:13
  十.佛教解脱之路
  佛教中的解脱之路据称有八万四千种,此极言其方法之多,条条道路皆指向涅槃。比如观心、念佛、参禅、禅定、三密相应等等。但我认为最基本的一些解脱方法还是不能不修,即四谛。这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最基本的基石。许多人念佛一辈子,最终功亏一篑,与此不能说没有关系。比如出离心都无法生起,如何往生?
  四谛指:苦、集、灭、道,苦是生命无常引发的种种烦恼,集是苦生起的原因分析,灭是与苦相对的解脱目的、即涅槃,道是走向解脱的方法,即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分为七大类,计有三十七道品:1.四念处,2.四正勤,3.四神足,4.五根,5.五力,6.七觉支,7.八正道。
  四谛是走向解脱的框架,三十七道品是个细化的修行的路线行程表,相关的佛教经典中有详尽的分析。
  佛教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单纯是汉传大乘佛教中,大藏经与续藏中的经典就有一万多部。佛学典籍浩如烟海,理论博大精深,极为繁复。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尽其学。所以佛教各个门派也只是‘弱水三千,各取一瓢’。前面的介绍也只是脚下的一个路标,佛法还远在遥远的山那边。但学佛者也大可不必畏难不前。佛法万语千言,破一妄心。佛性非关文字。一语开悟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字不识,在街上卖柴,偶然听人读一段《金刚经》,即契心法,后成一代宗师。参一句话头,念一句佛号成就者,更是多如繁星。
  即使不求开悟,因在佛法中有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我们学习之后,也会大为受益。求富贵可得富贵之道,求安宁可得安宁之道,求长寿可得长寿之道,人类的许多需求,都能在佛法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大海无边,可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杯水。学佛的过程有很多的乐趣,最少也能修到心境淡定平和;修行到一定层次还有很多神奇的体验,自然生发神通。
  佛家讲缘分,进了这个帖,即是有缘人。我不敢说我的理解如何如何,如果此帖能引起部分有佛缘的人,对佛教产生一些兴趣;更多的人,与佛教结个善缘,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西门柳 @ 2009-03-23 16:49:49
  人的身体不过是各种物质的组合,人的精神不过是外界在头脑中的影像。而且这一切都在不断地迁流变化。你永远无法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永远无法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
  
  一切都如梦幻,一切都如云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人生苦短,浮生若梦。
  人在苍茫宇宙中,如苍海一粟,弹指一挥。
  
  而数千年在印度产生的佛教,正是思考的这些问题,在为生命寻找一条解脱之路。
  佛明白了,佛的弟子也在拈花一笑之间开悟了。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悟到了什么?悟到了世界的本源,生命的归宿。
  
  这种归宿,只能由自己去寻找,自己去体验。谁也帮不了谁。
  所以,佛陀是导师,佛经是教材,寺院塔像是象征,僧众是师团。但这一切只是辅助,路,还得自己去走。
西门柳 @ 2009-03-23 16:57:06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节录:
  http://www.chinavegan.com/aixin/chen/
  有的人一生过得很幸福,有的人却三餐不继,几乎朝不保夕,甚至多灾多难,大病小病不断。经典上说:“有感恩的心,便什么都有,没有感恩的心,便什么都没有”。
  二十多年来,走遍全省各地,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可能的及时帮助。这些,几乎投入我们一家所有的积蓄和每年执行业务所得盈余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直到今天,我们大大小小仍然省吃俭用,希望能更有效地帮助更多的人。我们拜访过不少亟待救济的可怜贫户,发觉越苦的人,越没有感恩的心,甚至予取予求,认为伸手开口,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贫户,很让人灰心,但最凄惨的,也是这类不知感恩,又无情义的绝人。许多人都有个共识,最需要同情的人,时常是最不值得同情的人,这叫绝人走绝路,陷身绝境。
  任何宗教都不希冀对方的知恩、感恩与报恩,可是,面对一个不知恩,也不知感恩与报恩的人,所有的拯救工作都是自费心血的无底洞,因为这种人永远是无法绝处逢生的悲剧人物。
  我们只能救急,只能教导贫户们如何挣脱拮据的束缚,如何以自力来打开困局,而这些努力,都必须让这些人先打开内心深处产生最基本的感恩心,与知恩报恩的心。毕竟,天地有天地不变的定律:当一个人能有感恩的心,才能拥有他所想拥有的幸福,而一个不知恩、不知感恩与报恩的人,必然一无所剩,也一无所有。
  这世间,大约有四等人: 1.在无恩处,依然有恩。 2.在有思处,有思。 3.在无恩处,无恩。 4.在有恩处,依然无恩。
  换句话说:
  1.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都知道有应该感恩的地方,而感恩报恩。这种人在该死的地方都不会死,在不能活的地方,都会活。这种能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第一等人,是修行人。他在大家都看不到神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神,在大家都不可能平安有福气的地方,仍然会很平安、很有福气。
  2.在应该感恩的地方,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凡夫俗子,但已经很少。是次等人。这种人在能活的地方,才活,在不会死的地方,才不会死。
  3.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没有感度,而不知道感恩。这种人在不该活的地方,一定不会活,在该死的地方,一定死,不可能有神迹或奇迹。这是第三等人。
  4.在应该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下下等,跟禽兽畜牲一样,比一只狗还不如。这种人在该活的地方,都不会活,在不该死的地方,也会死。
  我不知道,您是哪一等人,但天地是公平的,您是哪一等人,便是哪一层次,哪一品,哪一格,生哪一种病,过哪一种生活,这是丝毫不爽的。世俗人都希望有高学历,但有高学历不一定有幸福,有健康。即使有钱,有地位,也都不等于有幸福,有健康。天地所应许的,只有一样,能有感恩,知恩,报恩的心,才能真正拥有您所希望拥有的,而不知感恩与报恩的绝人,必陷身绝境,直至一无所剩,也一无所有。
西门柳 @ 2009-03-23 17:44:04
  作者:cherish999 回复日期:2009-03-23 17:18:38 
  还有一个问题,到了寺庙就要拜佛,感觉有点不好。就像昨天,进了庙门,看见一尊大佛,我因为一心想要找师父,就要走开,他非要拉着我拜。我当时说,我都不知道他是谁,拜啥呢?呵呵,这算不算谤佛?还有,进了佛不拜是不是是不敬?
  ==========================
  按佛教的因果观念:
  富从施舍中来,贵从谦恭中来。
  贫从悭吝中来,贱从骄慢中来。
  何且佛弟子拜佛是礼师,那种一种感恩之心。
西门柳 @ 2009-03-23 18:32:21
  作者:六月的悔 回复日期:2009-03-23 17:46:27 
    向楼主请教一个问题。通过我所了解的八字和四柱理论算命,都是从时间上出发,也就是出生的时间决定了八字的排列。可是世界上在同一八字时间段里出生的人不在少数,难道他们的运势会是一样的吗?
  =====================
  排八字只能给人画一张命运的曲线图,相同八字的人,其曲线图的走向是大致差不多的。
  但人的周边环境、心态、行为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这条曲线图。
  同样是一个波峰,善心善行之下,可能扬得更高;暴性恶行之下,扬得很低。坏人走不走好运?同样走好运。只是如果他做一个好人的话,这好运要强很多倍。
  同样一个波谷,善心善行之下,只是降那么一点点;而暴性恶行之下,这个波谷会降得很低,甚至于这个曲线图都会嘎然而止。
西门柳 @ 2009-03-23 18:58:36
  作者:金水升 回复日期:2009-03-23 18:09:19 
    向楼主请教一个问题。通过我所了解的八字和四柱理论算命,都是从时间上出发,也就是出生的时间决定了八字的排列。可是世界上在同一八字时间段里出生的人不在少数,难道他们的运势会是一样的吗?
    ----------------------------------------------------
    可能出生地点不同,出生家庭不同,也会有不一样。
    另外大的运势象一个风向,好的时候顺风,坏的时候逆风,
    但究竟你能行多远,也取决于你自己的动力和速度。如果逆风,一分耕耘可能只得半分收获,这时候就不能放松享乐,而要谨慎开源,积极节流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
  =======================
  这个对运程的解释很到位。
西门柳 @ 2009-03-23 21:57:58
  作者:忽忽小猪猪 回复日期:2009-03-23 21:17:45 
  先生,我的日支是寅吧,是我弄错了还是先生笔误,若日支不是辰,这个命造又何解?
  =============================
  是壬寅。
  性质差不多,程度上有一点点差别。
西门柳 @ 2009-03-23 22:12:28
  作者:moyuxi886 回复日期:2009-03-23 21:26:11 
    乾造:  丁     癸     乙     庚     (申酉空) 
         巳     卯     亥     辰     =================================================
  建禄格,亥卯合木,又有水助,木旺过了头。庚金被合了,以火泄身为用。
  目前行水运,水生木,更加重木势,现在是春月木旺,过了清明上土有就好治一点,立夏后更会好转。
  29岁后上的水运坏了用神,又助旺木,很差的运,到33岁,明后年的下半年都要注意身体。34岁就会好转。  
西门柳 @ 2009-03-23 22:25:16
  作者:beijing_browser 回复日期:2009-03-23 22:02:52 
    也研究了10多年四柱和紫薇,有时明白有时糊涂,这几年是越发糊涂了。中医研究了一年多,倒是越来越明白了,至少比四柱有天赋。我研究中医的方法是用中医经典的结论,然后用西医生理学的理论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基本中医经典的理论都能解释通,而且有一些特殊的心得。比如我发现肺弱肝强的人后代大多有出息,而且只要年轻时不死,老了会特别长寿。又比如说肾病患者,家庭条件多半不错,自己则多半属于精力特别充沛的主。
    
    但是四柱是越发不明白,不学李洪成和曲炜的精算法还能蒙对不少。学会了,反而没一个算的准。另外对于合局后的灾最不明白。
    
    比如这个八字:
    
    壬子 甲辰 丁丑 辛丑
    
    第二这个命格应该算假从, 财似乎应为用神。那么官水太多到底为忌还是为用?走戊申大运, 到底算不算走申子辰合水局?
    
    我按标准理论算似乎应合水局,但遇到一位准大师级(在家收费算命的明眼人)的,说这个不算合水局。他说的理由太快太多,我反应不过来,没理解。
    
    还请楼主和各位高人对上面这个八字指点一下,主要是官水是否算用神,以及申子辰是否合水局?
  ================================
  我认为这个命官透、伤食重、身弱,但印强则不可从。
  用甲印,化官,制食伤,生身。
  申运为申子辰合水局。
  个人看法,还请指教!
西门柳 @ 2009-03-28 22:28:51
  作者:windcmt 回复日期:2009-03-23 11:49:41 
  对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孝顺”的理解,传统的“孝顺”来源于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古代的孝,是无条件的服从,作为子辈是没有自我概念的。但我要说一句,但凡父母,也是人,也有人的优缺点,有好人,也有坏人,如果孝顺父母以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家庭为代价,我们是否也要顺着父母,以表孝道呢?
  ==========================
  孝顺与福报之关系,并非佛教的规定,而是业力的自然显现。
  业力如同万有引力,自然存在。万有引力是物质世界的自然之力,业力是生命世界的自然之力。没有任何人与神能干预这种力的运行,即使是佛也不能。就如谁也改变不了万有引力的作用。
  佛是一位智者,是比我们早一步跳出生命轮回的智者,而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个世界没有主宰,生命世界都是在业力这种自然之力下运行。佛只是发现了业力的运行机制、观察到了六道轮回的事实,找到了一条生命的解脱之路。
  因果是业力的表现形式,各人的因果只能由自己承担。不要归结到佛与佛教,就如从高楼上跳下来摔了腿,你不能归责于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牛顿只是发现了万有引力,佛也只是发现了因果运行机制。
  不孝之人,必然大幅度削减其应得的福报,这是业力的自然运行,没地方可以讲理。就如某人死于从高处摔死,你到哪里找万有引力讲道理?
  孝与自己的生活,这并没有太大的冲突。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西门柳 @ 2009-03-28 23:06:12
  作者:windcmt 回复日期:2009-03-23 11:49:41 
    西门大师,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大作,很有启发,因为我本人一直对此方面感兴趣。我有两个问题向大师请教:
  因为我的母亲信佛,所以家里有一些佛经,我也粗略看过,其中有提到现在是末法时代,据我理解,现在佛教和道教的衰微都是因为处于末法时代,但是末法时代什么时候结束,末法时代以后又会是什么时代呢?在末法时代,道教和佛教都已经衰落,那我们吃斋念佛烧香又有多大用处呢?
  =================================
  佛陀涅槃后,佛法还会在这个世界延续12000年,其中正法1000年,像法1000年,末法一万年。
  目前佛陀已涅槃约2500年,我们处在末法时代的前期。这个时代还会延续9500年左右。
  到了未来的末法时代的未期,道德人心已大幅度沦陷,“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 ,“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佚,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子寿长 ,七八九十或至百岁。”
  目前只是这个末法时代的初期,经上记载的这些现象已经在出现苗头,比如道德的逐步沦陷;再如女人的平均寿命比男人长;再如现在女人信佛法的多,而男人少等等。
  为什么佛法在大约9500年后会从这个世间消亡?因为那时已经没有佛法生存的土壤了。到那时,人心已经沦落到几乎没什么善根。而佛法的起信是要建立在善根的基础上的。
  现在的世界处于一个减劫的过程中,这个未法时代再往向前发展,人心越发沦陷,人的争斗之心越来越强,战乱越来越多,人寿越来越短,最后发展到人寿只有十岁左右时,由于战乱,世界上只剩一万人左右,至此为此,减劫就到了尽头。然后世界进入增劫,人心渐渐向善,人寿也相应地越来越长,直到未来的弥勒佛出世。
  在这个未法时期,佛法在一步步淡出我们的世界,我们面临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个时代,人心也会随着这个世道下沉,自然做恶多行善少,一旦沉沦至三恶道,再想回到人世就渺茫得不能再渺茫了。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