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 | 推荐阅读
支持: 天涯论坛、淘股吧

[经济杂谈]自9月13日开始记录国内外经济新闻大事(转载)

原文 | 楼主:昭名 (*)
昭名 @ 2011-01-09 11:37:36
  浙江省萧山1处楼盘开盘排号引发千人冲突(图)
2011-01-09 08:12:16 吴海婕 西部网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购房者指责开发商
  
  
  
  
  
  被打昏的购房者被紧急送往医院
  
  
   浙江萧山1处楼盘开盘排号引发千人冲突(图)
  
   围栏被砸烂,桌子被掀翻,花瓶被砸破,景观水池里漂着沙发枕……昨天上午,位于萧山机场附近靖江街道的德意·空港国际花苑楼盘隆重开盘,没想到,开盘两个小时后,上千购房者和开发商发生冲突。原本布置一新的豪华售楼现场一片混乱。
  
   冲突
  
   购房者和开发商动起了拳脚
  
   昨天中午,记者赶到现场,楼盘附近马路两侧停满私家车和20多辆大巴车,售楼现场是一幢豪华欧式小洋房。虽然已经清场暂停售楼了,但被拦在门外愤怒的购房者仍在大喊:“售楼发号不公!还打人!”其中一名愤怒购房者在寒风中脱光上衣,和开发商争辩,随即多位购房者和开发商动起了拳脚,之后双方冲突再起。
  
   冲突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多,突然传来一个女人凄惨的哭喊声,她的丈夫被打晕,女人发了狂似的到处砸桌椅和花瓶,一边砸一边哭喊着丈夫的名字,但丈夫依旧没有醒来。随后她的丈夫被抬出现场送往医院。
  
   这个名为德意·空港国际花苑的楼盘,是德意置业2010年的重头戏,它位于萧山靖江街道,是未来“大江东新城”四大城区——空港新城核心位置,倚靠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该楼盘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米。
  
   猫腻
  
   购房者诉说发号子乱象
  
   昨天开盘的是1号、13号、14号、16号楼,一共448套房,均价8000多元/平米,购房者多为萧山本地人,愤怒的购房者认为开发商发号不公平,据记者了解,不公平主要表现在:
  
   1.统一通知变成分批通知
  
   “既然之前已经通知了那么多人,就不该骗我们。”一大早赶来售楼现场交2万元定金买房的马小姐,站在展厅前气得发抖:“说好1月6日统一通知大家来排队拿号,而事实上,有些人5日就已经得到消息,当天晚上就偷偷来排队了,开发商这种分批通知购房者来拿号的做法有违诚信。”
  
   马小姐告诉记者,这次买房的流程是这样的,“我是5日上午订的房,当时售楼处的人告诉我,拿号的时候会统一通知的。一共22辆大巴,我们排到号子后就按照顺序坐上大巴,比如第一个拿号的就坐1号大巴1号位,第二个拿号的就是2号位,1号大巴坐满了再坐2号大巴。”
  
   2.多发号子
  
   “我是上午10点收到的短信,来排队的时候已经排到15号车了。而且我一收到短信就来了,他们怎么动作那么快?”崔大姐很纳闷。“是呀,1号车本来只发50个号子,结果发完50个号子后,又多发了40个号子,这算什么意思啊?不是插队了吗?”原本站在旁边的王阿姨搭话,“这样一辆车可以反复发号子,我们后面要排到什么时候?”
  
   3.有人花钱买号子
  
   “一共只有448套房子,一辆车起码30个号子,15号车以后的,很明显是买不到了。”旁边一位男士说道,他悄悄告诉记者:“我是花了5500元买了一个6号车的号子。”
  
   协商
  
   增开一栋楼压不住怒火
  
   售楼现场聚集了上千购房者,要求把已经卖出去的房子都推倒重来,重新排队分号子。
  
   直到下午4点多,愤怒的购房者仍然聚集在现场讨说法,冲突还在继续。
  
   关于排在后面的购房者提出的开发商在他们之前多发40多个号子的问题,一名开发商负责人高总出面承认,他们工作上有些失误,打算再增开一栋楼,并和购房者协商,以平息大家的愤怒。可是,协商到一半,现场秩序就乱了,购房者情绪依然很激动,高总马上往回撤退。关于是不是有“关系户”插队,开发商工作人员有没有打人等疑问,高总拉下脸不肯正面回答,转身闪进了办公室,迅速关上门,把记者挡在了门外。另外现场的几名负责人干脆直接拒绝记者采访。
  
  
   直到昨晚记者截稿时,购房者还在售楼现场讨说法,协商仍然没有结果。
  
  =============================
  楼市火的一塌糊涂!
昭名 @ 2011-01-09 12:01:33
  作者:李世东666 回复日期:2010-12-23 12:36:17 

    
     但毕竟花无百日红,九七年底楼市泡沫爆破后,这类炒家(俗称「确认人」)无法在一、两个月的空档期内找到新买家,当然也无力支付余下的九成楼价,只好挞订而回,一成按金化为乌有。若他们炒卖的是新楼的话,光赔订金仍不能脱身,因为个别地产商(香港首富李嘉诚的长实集团)会入禀向这些炒家追讨重新发售时的一切损失。举个例说,炒家在楼市高峰期时以五十万元订金,向某大地产商买下一个价值五百万的新单位,但炒家在泡沫爆破后支付不了余下的九成,便只好挞订,让地产商收回单位和没收五十万。后来该单位只能卖出四百万,那么原先的炒家不只赔掉订金,还要支付地产商再次发售时少赚的数十万元,以及期内管理费等开支。
    
      除了炒卖「摩货」,还有一些投机者不炒楼,只「炒筹」。鉴于九十年代初的首轮炒楼风潮曾引来黑社会(俗称「饮筒党」、「白手套党」等)霸头位抢购新楼,于是地产商放弃排队的做法,改用抽签去区别买家拣楼的次序。一些炒家为了抢先选购单位,索性向抽到前列位置的人「买筹」,于是楼市出现「炒筹」的现象。据传媒报导,这些筹号的价值数以十万元计。虽然有人质疑「筹价」被刻意夸大,但谁也不敢否定有「炒筹」这回事。「炒筹者」无须真金白银付出数百万元去购入一个单位,只需数万至数十万元的登记费,便可碰碰运气。抽中前列位置的话,「炒筹者」便可实时把拣楼权卖给置业者或炒家。抽不上前列的,亦可佯称心水单位卖光了,悉数取回整笔登记费。于是「炒筹」形同买彩票赌运气,几乎是无本生利。九七年一月,曾有一万多人排队等候「入票」(交登记费的支票),认购位于将军澳的新屋苑「东港城」。当中不少人是特意向公司请半天假,偷偷跑去「捞外快」的,逼得候任特首董建华翌日大声疾呼,劝人不要心急去买楼。不过炒家只视为耳边风,继续炒个不亦乐乎。类似的情况在九七年六月的炎夏里重演,两万人齐集铜锣湾的世贸中心,从白天到深夜,等着「入票」「购买」在青衣的新楼盘「灏景湾」,人龙连绵半公里以上。
    
      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发明」了藉空壳公司去炒楼,以逃避印花税的「诡计」。只要炒家卖楼时把空壳公司的股份卖给另一位炒家,那么该单位的拥有权依然属于空壳公司,不曾变动过,从而躲避政府在物业交易时征收的印花税(买家跟卖家须各自缴付可高达十万元的税款)。眼见炒家如斯「猖狂」,税务局遂于九七年决定以利得税向这一类炒家追讨炒楼的暴利。
    
      炒风炽热,地产商亦随之起舞。九七年三月,「大好友」黄志祥的信和集团以一百一十多亿破纪录的价钱,买下市区边缘的小西湾地皮(即今天的「蓝湾半岛」),业界估计落成后将会卖一万元一呎,轰动全城。惟单位落成后泡沫爆破,发售时楼价早已暴跌,令信和亏损不少。然而这还不算疯狂,一位名不经传的妇人在七个月后的土地拍卖里,面不改容地参与竞投,并以高价夺走地皮。及后官员才发现她原是神经失常的普通市民,根本无钱买地,使该块土地要重新拍卖。拍卖流产后不久,首轮金融风暴便抵达香港,股市大泻,楼市跟着崩溃,给抢走地皮的地产商幸免了做冤大头,多花了钱。
  ===================
  是不是和浙江萧山的风波有点像??????????????????????????????
昭名 @ 2011-01-09 13:04:25
  作者:李世东666 回复日期:2010-12-27 11:32:23 

    
      至于「红筹风暴」,在股市上一度「喧宾夺主」,本地大企业(蓝筹股)罕有地被冷落一旁。人们只顾炒卖红筹股,令股市成交额在九七年八月几乎天天创新高。就在八月廿六日当天,十大成交股份里竟然没有一家属于恒生指数成份股,绝大部份都是具有中国背景的红筹或国企股。
    
      总括而言,在泡沫经济下,一九九七年的香港人要多疯狂有多疯狂。有闲钱的人在楼市和股市中竞逐暴利,甚至向红酒打主意,炒卖一番。小市民则趁着「回归热」,搜购和收藏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大大小小对象,其中一名老翁在等候邮政局发售最后一批印上英女皇头像的邮票时,在长长人龙中死去。铸上女皇头或因庆贺回归而铸有特别图案的硬币,也给全民收藏起来,闹钱币荒(当年尚未有「八达通」电子零钱)。最终人们连旧款的地铁车票也不放过,扣住不放。即使没有参与炒卖的普罗大众,亦连续数月守候电视机前,天天「追击」「睇真D」(看真点)粤剧名伶新马师曾(邓永祥)临终和死后,其家人及亲友「表演」抢夺遗产的「真人骚」。中小学生则争着玩日本的「他妈哥池」(Tamagotchi),一块儿在上课时偷偷饲养「电子鸡」,懒理老师在授课。从九六年九月计起的秋冬春夏,整个社会好不热闹,是香港史上最荒诞的一年,彷佛印证西方老大掉牙的一句话:「上帝要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
    
      其实早在泡沫初现,北京一面倒高唱「香港明天会更好」之际,不少人已指出炒卖的害处--楼价大涨,对许多仍在勉力偿还楼宇按揭的人而言,只有账面上的盈利(「纸上富贵」),口袋里赚不了一毛子,因为他们不可能把仍在居住的物业卖掉赚钱,然后睡在马路旁。与此同时,楼价狂飙,催促仍未「上车」置业的「夹心阶层」(中产)、「无壳窝牛」勉强「赶搭尾班车」。结果谁也没有闲钱剩下来,人人都在自嘲「为地产商(或一堆砖头)打一世工」,只有靠炒卖赚取暴利的人在支撑消费市道。而且炒家赚钱太易,大大侵蚀辛勤工作的价值观。当炒卖一个单位的利润竟然抵得上不少人一整年的薪水时,谁不眼红?谁还会安守本份?除此以外,不断上涨的楼价把商业租金扯高,加重营商成本,不利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就在群众沉醉在泡沫之际,催生泡沫的客观条件正在消逝。负利率已经消失,人们不用害怕积蓄被高通胀吃掉,而急于四处寻找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首任特首董建华上台前,公开表示关注过高的楼价,劝市民不要急于买楼。及后他更在就职演词里,奢言每年兴建八万五千个单位的十年建屋大计,预示私人楼宇供应起码增加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香港的主权已顺利易手,北京确保平稳过渡的平安符顿时逾期失效。种种因素加起来,使高处不胜寒的楼市和股市早晚都要掉头回落。
  
  
昭名 @ 2011-01-09 14:28:30
  石化双雄与国家电网列能源集团三甲 营收占GDP28.4%2011年01月08日 23:52中国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3条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 2011中国能源经济论坛8日在此间举行,并揭晓了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榜单,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等三家央企巨无霸名列三甲。
  
  中国能源报总编辑、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庆文代表主办方介绍,中国能源集团五百强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2009年计算,其营业收入占中国GDP的28.4%,远远超过汽车产业5%左右的比重。
  
  据悉,五百强中营业收入超过一千亿的14家,超过一百亿的有123家,新能源企业超过100亿的达7家。
  
  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论坛上说,作为化石能源,至少眼下不会枯竭,但是从长远来看,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来讲,一定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必须找一个能够调整能源结构的产品。
  
  与会专家认为,当下,要推动传统能源高效利用,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发展区域布局,同时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
  ======================
  GDP占比如此之高,养活的人却很少很少
昭名 @ 2011-01-09 14:34:13
  中国与日本鹰派斗争50年 陈毅曾逼当时首相下台 2011年01月09日 09:02 环球人物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7条
核心提示:对于岸信介政府的反华行径,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发表声明指出,岸信介“竟忘记现在是什么时代,仍旧以一副甲级战犯的面孔,侮辱中国人民”。中国政府见日本当局态度顽固,断然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废除中日钢铁贸易协定;中国妇女代表团延期访日;为期一年的中日渔业协定不再延长。没过多久,大批日本民众走上街头,举行罢工、请愿和示威游行,使全国性的反政府运动达到高潮。岸信介的声望瞬间狂跌,最后不得不辞去首相职务。
  
  
  
  本文摘自《环球人物》2006年第14期,作者:佘华,李大光,原题:《日本候选首相的中国观》(节选)
  
  三个首相恶化日中关系
  
  本刊特约撰稿佘华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中日关系发展的风风雨雨,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首相的中国观。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3次大的逆流,导致双边关系大倒退。每次出现逆流,都与日本“鹰派”首相的产生有关。
  
  第一次倒退
  
  在战后的中日关系史上,第一个最不光彩的角色非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莫属。
  
  岸信介1897年生于山口县,东京大学德法语部毕业。大学毕业后,他投身政治,此后几年间,趁日本侵略步伐不断加快,他利用狡猾的政治手腕,屡获升迁,40岁那年就被委任为伪满洲国“实业部”次长和东条英机内阁的商工大臣。据史料记载,岸信介在中国东北期间,生活放荡且性情古怪,被中国人和部分日本人称为“满洲之妖”。战后,他被判定为甲级战犯,收押在东京巢鸭监狱。后来,美国为对抗中苏两国而转变对日政策,大量释放日本战犯,岸信介于1952年侥幸获释出狱。
  
  脱下囚服的岸信介立即重返政治舞台,并很快活跃起来。1957年2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石桥湛山因病辞职,岸信介遂坐上首相宝座。一时间,日本政坛迅速右翼化,岸信介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攻击中国。在访问东南亚期间,他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名,公然鼓吹“中国威胁论”,侮辱、诽谤新中国。他还访问中国台湾,会见蒋介石,支持他“反攻大陆”——“中国大陆现在处于共产主义的统治之下??中国共产主义对日本的渗透,比来自苏联的更可怕??如果能收复大陆,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在访问美国期间,他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攻击中国是“共产主义重大威胁”,宣称“中国共产党政权必将垮台??”
  
  岸信介还强迫日本部分出版社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出大陆”,并鼓噪修改“和平宪法”,推动日本右翼势力掀起修宪的第一次浪潮。他曾说:“为了自卫,即使在现行宪法下也允许拥有核武器。”岸信介政府还蓄意破坏第三次中日贸易协定并制造了“长崎事件”。当时,根据第三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中日双方互设商务代表机构。但岸信介极力阻挠通商代表机构的设立,迫使通商代表由正式变为非正式。1958年4月,“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在长崎百货公司“浜屋”开幕,会场上悬挂着五星红旗。一天下午,两名日本暴徒冲进会场,撕毁中国国旗,制造了震惊亚洲和全世界的政治事件。事后岸信介却说:“日本刑法关于损坏外国国旗将受到惩罚的条款,不适用于中国。”
  
  岸信介敌视中国的政策,使好不容易才打通的中日交往渠道被破坏,两国人员往来断绝,贸易陷于停顿。中日关系倒退到战后初期状态。岸信介的亲美反华政策激起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60年6月23日,他在日本民众的一片反对声中,被迫辞去首相之职。随后,池田勇人组织新内阁,中日关系很快出现转机,双方往来不久就发展到半官半民的新局面。
  
  第二次倒退
  
  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二次逆流,发生在佐藤荣作内阁时期。佐藤荣作是岸信介的胞弟,生于1901年,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此兄弟二人本来都姓岸,因其父亲入赘女方家庭而改姓佐藤。后来,佐藤信介因与伯父的女儿结婚,又改回了岸姓。
  
  1964年11月19日,佐藤就任日本首相。他一共担任了3届首相,是战后在这一职位上时间最长的人。但同时,他也是迄今为止参拜靖国神社次数最多的人,多达11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与其兄岸信介一样,也采取敌视中国的立场,上台后不久,就使日中关系走进了死胡同。
  
  佐藤荣作刚刚就任首相,就着手阻挠和破坏日中关系发展。其一,他推行“两个中国”政策,大谈台湾“归属未定论”,公然插手台湾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在佐藤政府的怂恿下,日本右翼分子到廖承志驻东京联络处门前挑衅,叫嚷“台湾不是中国的”等口号。其二,阻挠中日往来。佐藤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绝彭真率领的代表团入境。1966年,佐藤又拒绝670名日本青年代表来华参加中日青年大联欢。其三,勾结美国,阻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正当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要恢复之时,佐藤政府勾结美国提出所谓的修正案,阻挠联合国驱除台湾国民党政权代表的行动。
  
  此外,佐藤荣作像岸信介一样,也是一个常作“核武梦”的人。1964年10月,中国进行了核实验。两个多月后,佐藤荣作在会见美国总统约翰逊时表示:“如果中国实施核武装,那么日本也应该拥有核武器。”
  
  佐藤因敌视中国而遭到了与其兄岸信介同样的下场。1972年7月7日,佐藤下台,田中内阁成立。中日关系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当年9月25日,两国政府签定《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昭名 @ 2011-01-09 15:13:49
  作者:猴王

   欧盟问题一直处于时隐时现,但是没有爆发的状态就很明显里面的意图了,就是还没有到收关的时候,国际舆论在主导这一切,唱多的时候掩盖问题,唱衰的时候夸大问题,其实问题还是这些,不是说经过2周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我们看问题要看问题的实质。
  
   现在是一个资本型社会,举个例子,有人可以控制耕地耕种哪些东西,可以控制产量和品种,可以控制玉米有多少去酿酒精,所以对于粮食这种大宗品种,气候因素已经是次要因素,资本战略因素是最主要因素。
  
   我写的《决战2011》里面会详细描述这个世界如何从小农社会进入商品社会又进入资本社会的,各个社会体系爆发过的经济危机和原因,各个社会阶段对于世界的宏观的影响。
  
   所以全球的格局要从资本格局去考虑,国际上面的新闻和媒体其实和中国是一样的,都是被控制的,只是国际上面相对来说还有规则和法则,还不是那么露骨,国内就是赤裸裸的,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我还是强调原来说的,看全球的问题,看美国的问题,看欧盟的问题,看中国的问题,看日本的问题,看俄罗斯的问题,不能从表面的现象去看,比如股市如何、企业短期利润如何、暂时的失业率情况等等,这些已经不是根本原因,是一个可以操纵的标的项,什么是无法掩盖的?那就是财政状况,那就是债务状况,那就是货币发行状况。这个是帝国的根本,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这个资本社会的根本。
  
  我们来看美国的财政状况,其实是在迅速恶化,但是恶化会催生改革,也就是减赤计划,毕竟他是全球唯一的帝国,外来因素他是可控的,所以美国的问题主要是内因,就是财政状况和债务状况,这些问题不是说1个月前暴露出来,美指暴跌一下,现在唱多几次问题就解决了,也不是说现在削减一点军事开支就解决了,那个4万亿美元的减赤计划才是根本,我们研究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的政策,然后和现在对比,就明白了。其他都是浮云,只有这个4万亿美元的减赤计划才是根本,这个是美国后面的发动机。然后看美国的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这个是美国的肿瘤,是肿瘤就要切除,这个没有切除之前经济是无法全面复苏的,一个背着沉重债务负担和还本付息压力的企业或者国家是没法全面复苏的,所以这个肿瘤切除了才能说他开始全面复苏,我们要了解帝国的运作模式和后面的根本。
  
  下图是美国到期债务:
  
  
  
  
  
  欧盟的问题就是内因和外因结合的结果,内因就是货币的统一和财政的不统一(后面书里面也会详细描述这个内因)。外因就是美国对于欧元的打击,包括在希腊埋的定时炸弹等等。欧盟的内因决定这个货币后面5年是一个跌的趋势,外因只是一个助推过程。
  
  中国也是内因和外因结合的结果,内因就是制度问题和二次分配问题,体现出来的就是权贵资本的肆无忌惮。外因就是国外资本对于国内的大量渗透,包括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等大部分领域。内因决定了后面的形势,我们比欧盟严重的在于我们内因和外因勾结情况比较严重,他们的勾结严重恶化了民生,通过各种手段把政府和老百姓分化,变成了对立体系,成功消灭了我们的内需,我在书里面有详细描述这20年的渗透、权贵资本和外部势力内外的结合(包括高盛在国内的所作所为和对于我们国家利益的侵吞)。
  
  
昭名 @ 2011-01-09 16:05:13
  金融斗士 - 周洛华首页
全国楼市已进入头部区域
  
  2011-01-09
  
  
  
    2011年以来,笔者感觉全国楼市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原因很简单,目前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CPI的涨幅。
  
    如果你认定此时此刻是市场的左肩,你最好坚决出货,别留恋最后一段涨幅,因为左肩有充足的流动性可以出货,而且还有50%的可能性把货出在头部。等到你确信这是市场的头部了,那么隔壁的张大妈可能也看出眉目来了,那样的话,你可能被迫出在右肩,而右肩缺乏流动性接盘的特征是有目共睹的。
  
    有关上海市即将推出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消息在年前就有所耳闻,节后市场突然放量,连续几天都有将近千套的日均成交量,这可能是调控以来最热闹的场面了。我虽然是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的副院长,但是很少对房地产市场发表看法,我先回顾一下我对于房地产的相关言论。
  
    两举措可压制房价
  
    2004年10月,人民银行上一次开始加息周期的时候,我发表了《加息推高房价》的文章,完整地提出了房地产是一项资产,具有通货膨胀的多头头寸,一套住房可以被近似地视为是70个连续到期的1年期CPI看涨期权。如果你接受这个估值框架,那么,同期无风险利率越高,期权价格也越高,所以加息的作用并不是要提高房地产贷款的边际成本,而是提升房地产作为对冲通货膨胀工具的投资价值。
  
    2008年1月开始,我提出了《油价决定房价》的假设性交易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油价飙升的结果是导致美国房价下跌的根本因素,因为原有的经济运行模式无法支撑下去,高油价刺破了美国房价的泡沫。我估计我国的房价可能也会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而下跌。由于油价补贴政策维持了国内的低油价,当时国际油价最高到过每桶147美元,而国内的油价仍在每升4元人民币左右徘徊。这有力地维护了房价的稳定,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仅出现了小幅下调。
  
    2008年12月,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之际,我在杭州举行的地产峰会上提出地产的春天明年就会到来。当时小型开发商私下拆借利率已经达到了年化50%的水平,我提出,这说明1年以后的房价要么涨50%,要么跌50%。结果是2009年底的时候,全国房价真的比1年前涨了50%。
  
    这些年来我坚持两条看法,政府如果要打压房地产价格,就必须让人民币升值或者开征房产税。前者可以帮助投资人改变人民币购买力缩水的预期,从而使得房地产丧失对冲通胀风险的投资价值;后者等于使得持有房地产的投资人变相持有了一项每年被迫分红而行权价格不做除权除息调整的看涨期权,在前面讲的框架下,即便通胀继续下去,也可以让房价下跌。
  
    已进入头部区域
  
    2011年以来,我感觉全国楼市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原因很简单,我认为目前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CPI的涨幅。
  
    首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转化为加速升值的预期。有权威机构预测我国CPI在2011年可能上升5%左右,同样是这家权威机构又预测人民币将在2011年实现5%以上的升值。我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两者不可能互为前提。可能的情况是人民币在上半年快速升值,然后下半年通胀就得到控制,这是对房价最给力的调控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某国际机构最近刚刚在香港发行了人民币计价的2年期债券,录得收益率仅为0.5%。我的天啊!这是什么债券,究竟是这个机构信誉好还是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2年内升值可能超过10%?如果是后者的话,我认为我们极有可能从2011年开始扭转通胀预期,而市场往往此时继续沉浸在所谓的货币超发的幻觉之中。需要指出的是货币发行与通胀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美联储印了那么多钞票之后,美国经济仍然在通货紧缩中挣扎,美国房价还是跌跌不休。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央行投放了巨额信贷和基础货币之后,就一定会形成通胀和高涨的房价。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使得通胀这只皮球开始漏气了。
  
    此外,房产税的作用也会很明显,我根据自己的70年期权定价法的框架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算,开征1%的房产税将使得期权价值缩水20%。政府部门其实应该考虑一个比开征房产税更简单却更重要的问题:如果房价开始下跌金融机构是否能够扛住?我不相信更高的银行坏账拨备覆盖能够解决问题,也不相信更充足的银行资本金能够抵御坏账风险。我始终认为市场需要对冲房地产价格下跌风险的工具,我曾经自费邀请海外专家与我一同研究一个类似房地产ETF的系统性交易工具,希望借助ETF的方式来化解房价下跌的风险。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除了自己的满腔热情,从来没有任何机构感兴趣,大家都忙着其他短期更重要的事情。对此,我无话可说,也习以为常,我相信我们的工作就类似于在岸边加班赶制了救生艇而泰坦尼克号船长却不屑一顾地吹着口哨启航出发了。
  
    综上所述,人民币开始升值,而全球并没有明显的通胀迹象,美国、欧洲、日本等几大经济体均在通货紧缩边缘挣扎,如果人民币针对这些国家的货币进一步升值,那么我们将很快扭转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通胀预期,加之地方政府开始征收房产税,这有可能使得房地产市场经受双重打击。一般来说,如果你认定此时此刻是市场的左肩,你最好坚决出货,别留恋最后一段涨幅,因为左肩有充足的流动性可以出货,而且你还有50%的可能性把货出在了头部。等到你确信这是市场的头部了,那么隔壁的张大妈可能也看出眉目来了,那样的话,你可能被迫出在右肩,而右肩缺乏流动性接盘的特征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如果你决定出货的话,权且相信这就是地产的头部。你说呢?
  
    来源:中国证券报
  
昭名 @ 2011-01-09 16:11:12
  再塑宏观 - 张二寅首页
周小川要推动银行倒闭
  
  2011-01-09
  
    央行昨天披露了2011年年度会议的内容,确定了今年央行的四项主要任务,稳定物价被放在首位。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被纳入央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存款保险制度在酝酿多年之后或将破冰。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各存款机构按一定存款比例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发生经营危机或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将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央行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意味着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提上央行的议事日程,近期很可能有所突破,而存款保险制度即将破冰正是为利率市场化铺路。”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将成为中国银行业中长期面临的挑战。在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每年倒闭的银行达2位数,1985年达到了3位数。
  
    鲁政委表示,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盈利压力增大,业绩将出现分化,也有可能造成部分银行的经营困难,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辅助制度,存款保险就是其中之一。
  
    央行昨天也表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加强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的评估,引导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传统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差,投资银行业务则十分宽泛,金融衍生品曾大行其道,但次贷危机有让其回归传统的趋势。本文着重讨论传统银行的存贷利润。
  
    下面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经历。
  
    1999年,剥离不良资产13939亿元,其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约为10000亿元;
  
    2004年5月,建行第二次剥离不良贷款569亿元;
  
    2004年6月,建行再次剥离1289亿元可疑类贷款;
  
    2004年6月,中行上市前夕,剥离了1498亿元坏账;
  
    2005年5月,工行处理不良贷款7050亿元。其中4590亿元直接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2470亿元划归财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账户,并委托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
  
    根据以上不完全统计加总,累计剥离不良贷款24375亿元,与银行系统内的不良贷款相加,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总额不低于35903.2亿元。
  
    经过精心梳妆打扮,建行、中行、工行、农行终于上市了,发行价几倍于净资产,在少得可怜的分红后,接二连三地推出了再融资计划,据2010年5月底公布的数据测算,仅四家大行,在A股的融资就将铁定超过1500亿。
  
    尽管中国的存款利率远低于贷款利率,但银行总是感觉日子过得紧吧,捉襟见肘,于是,绞尽脑汁弄钱。
  
    为此,银行增加了办卡费、年费、打印对账单费、重置密码费、销户费、小额账户管理、数零费、挂失费、补卡费、损坏换卡费、跨行取现手续费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的收费项目,将百姓钱包当做自己的提款机。
  
    是不是中国没有会经营的银行家?
  
    好像也不是,大洋彼岸的美国银行同样深陷泥潭,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触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尽管通过了监管法案,但并未好转。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28日报道,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近日宣布,美国的银行倒闭潮在2010年达到顶峰,倒闭数目是自1992年来最多的一年。伴随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持续萎靡以及仍然崩溃的房地产市场,美国2010年因坏账而关闭的银行总数达到157家,这个数字高于2009年的140。不仅如此,许多银行还处于被关闭的边缘。截止今年9月30日,FDIC已累列出860 家“问题银行”。
  
    如此看来,银行倒闭并非如鲁政委所讲的原因:利率市场化导致的经营不善。这不是个别原因,而是系统因素。
  
    假设整个社会只有两家巨型企业,顶端的房地产公司和低端的原材料公司,居民提供劳动力,银行负责贷款,如果房地产公司从银行借贷1亿元投资,那么该款将购买钢筋、水泥、铲车、以及工人工资;原材料公司则获得销售收入,支付公司,留取利润,这样一亿元最终被分配为工人工资和原材料厂商利润,比如前者为7千万元,后者为3千万元,而房地产期望房子售价为一亿两千万元,但最终消费者却只有居民,考虑到储蓄因素,最终需求不大于7千万元,因此,房地产公司发生了亏损。
  
    因为顶级企业的订单没有了,原材料公司不会将利润扩大投资,于是存入银行,为了获取存贷差,银行极力鼓动借贷消费,于是按揭贷款应运而生,这样居民获得了消费贷款支持,形成最终1亿元的购买力,房子全部出清,地产公司不赔不赚,避免了倒闭的命运。
  
    如此循环往复N次,则创造总的GDP为N亿元,但形成消费者债务0.3N亿元,原材料厂商债权0.3N亿元,而0.3N》1,也即无穷小的基础货币即可产生无穷大的债权债务!
  
    也就是说,来自原材料厂商的利润以及居民储蓄因为没有利润空间与增值通道,要么借给公司投资,要么借给消费者消费,而前者形成企业债务,后者则为消费债务。
  
    如果考虑到按揭贷款的5%的年利率,则债务形成过程更加迅猛。这个天文债务是根本无法偿还的,换句话说,银行根本不可能支付全部债权,也即不允许发生大规模挤兑。
  
    尽管没有从理论上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在实践上却已经给出了答案:国际银行业给出了“大到不能倒”的概念——足以引发金融业系统崩溃的巨型银行。周行长给出的中国版是工农中建交,不是因为经营效益好,而是规模足够大,这势必鼓励中小银行如麦道夫、吴英之类的庞式集资,疯狂地高息揽储,低息放贷,迅速扩大资产规模。
  
    而企业因为持续亏损,却能获得银行贷款,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可能的,因为银行不答应,但在中国成为可能,因为国企有国家担保,这就是通用破产而中国大型国企没有破产的原因。中国高层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企图将国企对银行的依赖转嫁到股市,结果是2010年中国A股融资额、跌幅、股民亏损全球一流。
  
    作为优秀的模仿生,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0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第四大思想家的周小川行长自然对美国亦步亦趋,美国人自杀,央行行长就要中国人跳楼,不需要进一步深究那么多银行破产的原因,只是既然银行破产成为莫名其妙的必然,国家财政又不想再兜底,于是不管百姓从牙缝挤出的那点可怜养老金,更不管忍受着负利率的煎熬,又义正言辞义无反顾地要求国企工人下岗再就业一般,任由银行破产,或者再给保险公司上供,如此牺牲百姓利益又哪来和谐?!
  
    对于银行倒闭,周小川说那是市场的选择,自己也是无能为力,只能顺水推舟;作为普通百姓也想说的是周行长的上台与下台什么时候也能由百姓选择,尽管已然不惑之年的我从未投过选举票,总是被代表。
  
    事实上,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化解,即商业银行成立储备基金,以高于普通存款的固定收益率吸收储蓄、楼市、债市、股市、汇市等资金,在经济周期底部购买原材料、能源、粮食、衣物、家电、汽车储备起来。央行则每年买入他国铁矿石、原油、矿产股权、重大国际专利、本国荒漠绿化、勘探权、重大国内专利、艺术品、大型博物馆、战略性基础设施等具有正外部性社会商品,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如此储备需求成为与消费需求并列的最终需求。
  
    这样实现了实物与价值的两方面可持续发展,保证了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
  =======================
  金融危机再来临的时候,国有五大银行是没事的,那些小银行就说不定了
昭名 @ 2011-01-09 16:17:15
  中立声音 - 郑风田首页
2011年全球与我国粮食形势紧张依旧
  
  2011-01-08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价格暴涨,引发人们担忧07-08全球粮食飚涨的危机会不会又重演? 展望2011年,全球与我国的粮食供给紧张依旧、压力更大,人类如何养活自己 依然是一个热点话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对2011年粮食价格的预测是继续高高涨,并呼吁各国粮食安全危机有可能再次发生。整体来看,2010年全球主要粮食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快逼近2008年6月粮食危 机时的水平。全球糖价触及30年新高,咖啡价格创下13年新高。与此同时,棉花价格上涨逾一倍,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分别较上年同期上涨了49%、39%和35%。
  
    全球去年粮食供给一直不平坦,先是因黑海地区大旱小麦减产,俄罗斯宣布小麦出口禁令,引发全球小麦价格飚升68%。而后传出全球小麦主要供给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因干旱生产形 势不容乐观,再次把世界小麦价格推到高位。全球小麦价格从去年8月份至今,一直处在动荡中。全球的秋粮价格也不乐观,从去年年初美国农业部一直预测要增产到秋季玉米生产最关键的时 刻美国又突然公布玉米有可能减产,引发了全球玉米价格暴涨,这次涨价让一直主宰全球玉米市场的美国农场主大赚了一把,而年末美国玉米的增产使人们对美国投机性的信息公布质疑得到 证实。另外美联储为了提升经济狂印钞票使美元大幅度贬值,欧元区又因债务危机使欧元与美元比赛贬值速度,这种困局让也同属资源类产品的粮食成为不少国际投机机构保值增值的炒作手 段,这样更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动荡局面。
  
    展望2011年,世界粮食供给依然不乐观。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下年度全球作物产量将下滑2.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作用愈来愈明显,新年初欧洲与美国的暴雪已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美元贬值引发的粮食投机还将持续发酵,城市化的发展与快速的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会持续坚挺,而燃料乙醇的快速发展更会耗去不少发展中国家所需的耕地与口粮食,引发全球性呼吁 :那些占有全球绝大多数优质土地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应该承担更大的全球粮食安全的责任与义务。
  
    而过去的一年我国粮食生产也不平静,虽然年末以秋粮玉米大丰收暂时平息减产恐慌,但年初的西南五省大旱以及夏季的江西、湖南、吉林大涝,让过去似乎如“狼来了”般遥远的气候 变暖,一下子就那么真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局面也突显欠帐严重的我国农田水利设置已到了不大修就要出大事的地步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新名词 的不断出现,从大蒜、绿豆的被炒作到后来蔬菜、粮食价格的全面上涨,各种农产品轮番涨价使人们对我国粮价高涨以及是否引起通胀出了一把汗,而后的国16条以及密集的各种限价令,使 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势头暂时得以缓解,但显然病根并未消除。2011年如何走势,引发不少猜测。
  
    展望2011年,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很大的压力,最大的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对肥沃耕地的侵蚀、抑通胀使粮价上涨永远赶不上其他产品涨价,使种粮比较利益最低、气候 变化异常使欠款太多的农田水利难以为继。 最近土资源部等三部委联合通报显示,2009年度我国部分地区违法用地问题很严重,部分地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15%以上, 这都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之基、13亿人口的生存之本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之石。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比较利益太低,新的工农剪刀差,即: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与种粮收 入愈拉愈大,粮价上涨速度一直赶不上农资上涨速度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民居民收入的三倍,主要源于低粮价战略。低粮价战略的实行使那些粮 食生产越多的地方越穷,我国粮食生产大县基本上都是财政穷县。最重要的粮食反倒是最便宜的,长远来看,这种低价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帐严 重,整体薄弱,尤其是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巨大的挑战。“水利欠账太多,要出大问题 ”这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 长陈锡文反复强调的观点。近年来频繁大范围的干旱洪涝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已到了不能再拖下去的地步,必须下大功夫来解决。
  
    粮稳才能天下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中长期看,我国目前低粮价、泛粮食化的战略需要重新调整,从泛粮化到重点保口粮,让种粮的农民有积极性,打好粮食生产的基石,怎么强 调都不过分
  =======================
  2011年粮食短缺,必须的!
昭名 @ 2011-01-09 16:21:53
  有话好说 - 余丰慧首页
“未来10年房价不会降”的霸气何来?
  
  2011-01-06
  
  
    中国地产首富王健林发狠话了,他说:“未来10年,在经济发达地区,我觉得房价没有下降的可能性。”(12月20日 《广州日报》)。
  
    他所谓的“经济发达地区”具体所指哪些地区,虽没有明说,但是,目前的北上广深以及杭州等一线城市必在其列。加之,中东部大部分城市都应该包括在里面,也就是说目前所有房价高的地区都应在“未来10年里价格不可能下降”的范围内。王健林为何敢于如此断言呢?如此霸气十足呢?其作为多年从事房地产并取得成功,多年来积累的对房地产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准确把握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方面。主要是王健林大佬摸透、看准了中央政府以及各级政府的心思。什么心思呢?政府不想让房价下跌的心思。王健林说:“仔细观察中央文件没有一次说要降低房价,都叫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其实是防止房地产泡沫过高,抑制住它,慢慢等其它经济发展上来以后,泡沫相对就稀释了。”王健林大佬琢磨中央的意思是不但不想让房价下跌而且连泡沫也不想刺破,而是通过大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后来稀释泡沫。
  
    王健林具体分析说,目前土地征收条例正在讨论,很可能两会前后会通过,一旦通过以后,将来用地将会变得更加昂贵。“土地成本将会上升,而且过程将会进一步拉长,所以我估计成本下不来,房价也不会下来。”人们都把土地征收拆迁条例修改关注点放在保护被拆迁人、被征收人利益上,而房地产大鳄的王健林们却把关注点用在了如何抬高房价上了。开发商的洞察力确实不一般呀。
  
    如果王健林大佬琢磨中央精神琢磨的准确,摸中央心思摸得透彻,那么,未来房价10年不可能下降,依笔者说20年也可能下不来。因为,中央政府根本不想也没有说过让房价下降,而是通过经济增长来稀释和消化巨大泡沫,这要等到猴年马月呢?肯定要以世纪为单位来计算。
  
    纵观这么多年,几乎可也以说,王健林、任志强、潘石屹们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判断几乎100%准确,特别是摸政府心思摸得再准确不过了,比如:政府不想让房价下降,政府也的确没有明确说过让房价下降。而相反一些专家却屡屡判错形势。“过去五年前相信易宪容的人恨不得抽他的嘴巴,着名金融专家称全国降30%,北京、上海降50%。”王健林恶狠狠地说。何止易宪容呢?凡是傻乎乎相信政府调控政策的普通百姓不都是错误判断形势了吗?中央政府从2007 年开始调控房地产,谁能想到竟然越调控房价越高呢?这不但专家想不到,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唯有开发商能摸透、看准政府不想让房价下降也没有说过让房价降低的真实意图,所以开发商们才赚得个满盘金,王健林才敢霸气十足、恶狠狠地说“过去五年前相信易宪容的人恨不得抽他的嘴巴”,也真让开发商们抓住了把柄,出了口恶气呀。
  
    这也告诉我们,在中国房价连续7年非理性上涨,泡沫越来越大,并且越调控房价越高,越调控泡沫越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以及各级政府如果不旗帜鲜明地表示坚决降低畸高房价,坚决消除房地产泡沫风险,如果还是以“抑制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的口吻,那么,中国房价10年、20年也别想下来。中国房地产将会严重阻遏经济转型,破坏中国经济结构,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甚至社会稳定。中国经济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路。
  ====================
  房价问题都说烂了
  仔细想来,房价能一直涨吗?涨到什么价格呢?一平米十万?五十万?还是一百万?
  比纽约房价高?必须的!
  那么其他物品的价格会是多少?
昭名 @ 2011-01-09 16:25:10
  房产剑客 - 曹建海首页
自建房:能否成为第三条突围之路
  
  2011-01-08
  
  
    虽然百姓热切期盼调控新政之后,中国楼市会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房价回落到理性水平,开发商的利润也不再是暴利,土地成本将得到控制。现实却是即便国家各部委多方堵截开 发商资金链,成交量虽大幅下滑,但房价依然不依不饶地上涨。在即使下跌一半仍然让很多人无法企及的高房价重压下,等不及的“草根”们开始选择商品房和保障房之外的第三条路径:集 资合建自住房。而此时横空出世的一个名为“万人自建房”的项目,吸引了众人眼球。(《半月谈》2010年第24期)
  
    难挡诱惑:成本仅为周边商品房的1/3
  
    “万人自建房” 项目发起人邹涛,曾被评为2008年房地产十大个性人物之一,2006年发起“三年不买房运动”,2008年7月开始策划万人团购。邹涛表示,他目前在深圳发起的集体建房 行动,只能以和村民合作的方式,建只有“非商品房集体产权证”的居所。“我们和有宅基地的村民一起自建房子住,这个并不违法”。“不论这个模式是否走向成功,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
  
    根据邹涛的说法,与村民一起合作的“万人自建房”模式在深圳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2000多名深圳人通过这个方式解决了住房问题。“我个人不收取市民任何报名费用与合作费用,符 合条件均可参加,其他必须费用由参与市民自愿AA制。”邹涛说,他打算在未来半年内在广州启动类似的活动,“如果说周边的房价是1.2万元/平方米,那么通过这个项目来实现,住房的成 本肯定在4000元/平方米以下。预计建成后住房成本只有周边商品房的1/3”。从万人团购,到合作建房,邹涛正一步步勾画让低收入群体买房的蓝图。
  
    自建房游走于政策法规的灰色地带
  
    提起自建房,肯定绕不过于凌罡。因为从购房者到建房者的思路转换,始于2003年12月1日他在网上发布的一个倡导“合作建房”帖子。然而,有“全国合作建房第一人”之称的于凌罡在 屡战屡败之后,于2009年宣布退出合作建房运动。
  
    邹涛的“自建房”之路也不平坦。虽然理论上,成立一家民营的房地产企业不存在法律上的问题,但因为房地产制度的限制,邹涛和村民合作的自建房并没有产权证,不能上市流通。另 外,如果自建房不符合统一规划,房屋就有属于违章建筑的风险。与此同时,违规房屋如果根据城市规划需要拆迁,参与村民自建房的资金能否收回也成问题。
  
    从法律角度来看,民众集资建房是我国政策与法律允许的公民获得住宅的一种行为。目前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单位职工集资建房方式。单位提供国有划拨土地,由单位和职工共同集 资缴纳建房款,再委托建设单位开发建设。由于一些地区出现部分单位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等问题,故中央有关部门发文,自2006年8月14日起,停止 审批党政机关集资合作建房项目。虽然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的集资建房政策没有取消,但审查已严格控制。
  
    另一种就是个人集资建房方式。即由居住在同一城镇区域的在不同单位工作的职工或民众组织成一个社会团体(如城镇住宅合作社等),再由职工或民众集资建造房屋,比如说安居工程也 可算作其中的一种。这种方式一直受到国家鼓励与支持,但由于缺乏法律与行政法规的立法,且与地方政府通过利用国有土地经营城市和创造财富的执政理念有冲突,因此,目前几乎所有地 方政府都对此持消极态度。国家实际上已经否决了该方式,以廉租制度、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和限制性商品房政策取而代之。
  
    有专家指出,无论是个人合作建房还是有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的福利分房,都是市场化改革之后出现的补充、零星的现象,在未来市场化改革当中,会有保障房、商品房双轨并行的格局, 而个人合作建房只能是个别现象。
  
    民众合作建房的两难处境
  
    虽然从来没有明文规定阻止民众合作建房,但是这些年合作建房运动经历风风雨雨,最后还是胎死腹中的居多。为什么中国楼市这些年火爆得不得了,而民众合作建房生长的空间却如此 狭小?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指出,我国现行的房地产制度设计,实质是不允许自建房,购房者必须从开发商处购买,否则就视为不合法。正是制 度设计的不合理,造就了开发商的垄断地位。
  
    他建议,应彻底放开自然人和社会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各种限制,鼓励自主建房、合作建房和单位建房,对这些直接解决民生问题的开发活动实施税收减免、成立住宅合作银行、金融 贴息等扶植政策。就像赋予人人都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一样,一旦赋予人人都有建房的权利,人人都有当“开发商”的权利,那么,开发商的暴利渠道将不复存在,房价将由市场来调节,自然 会回归到理性。集资建房不仅不能取消,而且应当提倡,但是应当剔除其中单位建房的特权部分。
  
    我们真的相信并希望,合作建房能够被纳入政府调控楼市的配套措施中,因为自建房有需求,有市场,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住房需求,而且可以缓解政府建设保障房的压力。自建房,为 我们在高房价下突围提供了第三种思路。
  
    来源:半月谈
  
昭名 @ 2011-01-09 17:05:23
  美国粮食霸权是世界粮食危机的总根源
作者:贾林州
  
  
  
  
  粮食霸权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自1970年代以来,粮食外交和构建美国主导的粮食霸权逐步走向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地位。美国粮食战略的制订者,前国务卿、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这实质上是美国金融帝国称霸全球的地缘政治总纲领。
  
  其战略意图在于,简单来说,就是要依靠美国在全球超强的军事、科技、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来保障美国可以控制全球的石油、粮食等重要战略资源,从而为美元的全球商品定价权和铸币权实现支撑,最终维系美元金融帝国。石油、粮食与美元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黄金三角。维持黄金三角,则是美国全球地缘政治实践的基本原则。
  
  美国全球战略的指导性文件,是1974年基辛格亲手起草的《国家安全备忘录第200号》,其标题是《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影响》。五角大楼后来称这一计划为“全方位优势”。文件的目的非常清楚:“人口增长对全球政治经济生活最基本的影响之一是人口增长与粮食的关系。当这种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出现短缺的时候,人口、国家资源、环境、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稳定问题就会交织在一起。”即制订全球人口过快增长下,如何控制全球战略资源,以保持美国的全球利益与霸权。在这一文件指导下,美国后来利用包括生物武器在内的手段,在世界各国制造了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长的勾当。
  
  美国如何垄断世界粮仓
  
  为了垄断世界粮仓,建立粮食霸权,美国借助或实施了绿色革命和转基因革命、长期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和新能源革命等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绿色革命与转基因革命。绿色革命是1950年代,洛克菲勒家族主导的以化肥、农药和高产种子应用为标志农业技术革命。它客观了大幅度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也使农业成为石油化学农业,能源成本所占总成本比重已经超过60%,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和石油驱动的机械的能耗;更重要的是,这使美国弹药原料生产商转为化肥农药生产商(氮是高能炸药和化肥的基础原料),并直接形成了对世界杂交种子专利、农药专利的垄断,这些公司包括标准石油、陶氏、杜邦(先锋良种)和孟山都(迪卡)等。
  
  杂交种子的垄断为转基因革命铺平了道路。二十世纪末,在美英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转基因革命席卷世界农业,孟山都、先锋、迪卡、陶氏益农四家公司几乎完全垄断了转基因专利,由于转基因种子具有选择性抗病、虫害、高产等特点,这些转基因集团从而又进一步整合了世界农药、化肥市场,从而成为全球垄断的农业综合企业。
  
  其次,是长期实施巨额的农业补贴政策。美国农业经营规模天然具有规模优势,但这远不及美国的农业补贴重要。美国的农业补贴制度从大萧条时期的1933年就开始,当年通过《农业调整法》,开始逐步建立平仓制度以平稳农产品价格。1985年美国《农业安全法案》之后,每年达近105亿美元。1980~2001年,美国对农业直接补贴达到2341.49亿美元。从1999年,美国农业年均补贴进入200亿美元时代。随着日欧等对农业补贴的加强,2002年的《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计划未来六年内财政支持达到1185亿美元。2008年《农业法案》对补贴再次强化,达到史无前例的2900亿美元。
  
  美国农业补贴相当于为农产品提供了价格优势。2000年,美国对小麦补贴为每吨45美元(合成人民币370元),对玉米为每吨27美元(合人民币220元),分别相当于当年粮食价格的约30%和25%。也就是说,美国的小麦和玉米从政府补贴中获得的相应的价格空间和比较优势。实际上,中美之间的农业竞争在本质上已经演变为小农生产与美国财政部的竞争。
  
  结果是,虽然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长期低于美国,但是美国农产品长期以低于其成本价进行倾销,使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因长期低于国际农产品价格,而不仅没有竞争力,而且还粮食安全都开始面临威胁。
  
  最后,是新能源革命。2005年布什政府签署《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2007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以谋求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生物能源的利用份额。根据这项法案,美国政府计划在2022年前将生物燃料乙醇产量提高到360亿加仑/年。这标志着美国粮食战略与石油战略正式合流。
  
  至此,粮食能源化,能源粮食化,粮食等价于能源。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通过美元向世界征收铸币锐,进而补贴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免费获取石油,然后再通过粮食来生产汽油。石油、粮食与美元三者之间都建立了双向的支持关系,从而重构了美国金融帝国霸权的黄金三角。美国新能源法案开启了美国霸权的新时代,正在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还包括建立粮食期货,将粮食定价掌握在华尔街的垄断金融资本手中。通过美国长期不懈的努力,世界农业已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组织密集型农业,世界粮食市场也是建立在美国货币霸权、科技、生产和销售和服务等全方位的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垄断的基础之上。
  
  美国如何制造世界粮食危机
  
  完成了对天下粮仓的全方位垄断,美国便有了制造世界粮食危机的能力。其基本策略是,遵守基本的经济周期规律,先将发展中国推向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消耗其有限的水、耕地资源,弱化其农业竞争力,并控制和垄断其粮食安全。等经济周期末期,工业化国家面临资源品价格暴涨的痛苦,而其则可以坐收利润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和农业长期投入负债的渔翁之利,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地缘政治溢价。
  
  在1988~2008年二十年间,世界粮食产量从16.06亿吨增至21.17亿吨,年均增长1.4%。而同期粮食消费则为1.3%,低于产量增长率0.1%,但粮食供应年均增长0.9%,低于生产和浪费增长,这表明期间粮食生产增长转化为储备增加。但是,1998~2008年十年间,消费年均增长1.4%,比同期生产和供给增长(均为1.2%)高达0.2%。这表明,这十年间粮食消费显著增加,数据显示达2.67亿吨,明显高于前十年的2.21亿吨。
  
  实际上,从1999~2000年度到2006~2007年度的8年中,有7年世界粮食消费量大于产量,粮食产需缺口累计高达2.49亿吨。同时,世界谷物库消比也从2004 /2005年的23.0%下降至2007 /2008年的18. 8%。而2002~2008年间,美国乙醇汽油消耗玉米共2.88亿吨,大于世界粮食缺口近0.4亿吨,造成汽车与人争粮,这才是本次世界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
  
  更重要的是,2000年美国网络科技泡沫破灭之后,实际上世界经济增长周期进入后期。美国要控制资源(尤其是石油)价格暴涨带来的风险,同时整合长期增长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005能源法案通过,同时在华尔街金融集团等各种因素的配合下,第二次石油-粮食双冲击到来。石油价格从每桶40美元暴涨到147美。能源占成本60%以上的粮食价格也暴涨,大米价格从2004年的每吨200美元暴涨到最高1000美元以上,小麦价格由每吨150美元上涨500多美元……据报道,2008年以来,有包括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在内等10多个国家因为粮食短缺而发生骚乱;世界银行警告说,墨西哥、也门等33个国家可能因为粮食价格上涨面临社会动荡。
  
  世界粮食危机的结果将与1970年代石油-粮食双冲击的结果一样,是美国对世界地缘政治的控制能力获得战略性增长。
  
  警惕粮食危机后遗症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新能源战略是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全新理解与设计。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世界粮食危机不过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地缘政治外交实践的结果。
  
  要认识到,世界粮食市场已是由美国农业产业化集团高度组织化和垄断,由美国农业产业化集团和金融资本集团在华尔街和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进行联合定价,由美元和美国粮商进行再分配的新格局。认识迷雾和战略方向不明,才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
  
  世界粮食危机的可能结果是:第一,长期以来陷入工业化迷途和依赖美国粮食生存的各国在农业上更加依赖美国。第二,世界进入高油价和高粮价时代。金融危机之后,石油长期在70-80美元/桶以上徘徊,依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今后石油可能很快将永久告别二位数时代,而进入三位数的百元时代。同时,世界粮价也同时告别低成本时代。第三,这样在世界能源紧平衡的背景下,垄断的石油利润与农业利润将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可能不得不在全球的工业化浪潮中竞相压低资源环境租、劳力租——这是一条走崩溃的不归之路。
  
  (《环球视野》第340期)
  
昭名 @ 2011-01-09 17:11:13
  一号文件为什么关注水利

  203 次点击
  1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oldgun 于 2011/1/9 12:26:5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中国对农业的政策因为有了一号文件,历来被人重视和诟病。因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更多需要发展,能更多获得掌声的经济产业的存在,也因为有更多创造就业的机会存在,农业一直是出于文件出的比谁都早,口号喊的比谁都响的尴尬境地。对农业的投入,除了涉及土地,其它的犹如挤牙膏,农业生产长期出于小规模生产状态,农产品的供给长期出于低于成本的状态。当然这样的安排也是考虑到就业,物价等因素。但我们也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食品安全因为价值的扭曲长期而吞噬着人民的健康。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还可以继续对农业的生产如此掩耳盗铃下去,可以通过冷不防的进口进行调剂,可以继续一天天撞钟下去。确实,有智囊看重了举农业之名,兴水利建筑之实。为什么?
   我们没有统计数据,我相信他们的案头一定有去年洪涝灾害对农田,对粮食,对畜牧生产的全国损失统计数据汇总,数据也一定是惊人的,即使按照50%的虚报计算。特别是因为水位提高,四川重庆两岸损失可泣!减少这部分损失,相当于实际将基本农田红线抬高了多少?这样的数学应该很简单。
   为什么不提直接支持农业生产呢?农业生产的投入当然对农业这个经济部门来说会获得发展的良机,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长期性,对农业的直接投入起到的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不能即时体现,能继续保持稳步前进就不错了。但是对水利的投入,就不一样了,做的好可以减少历年水利灾害损失,增加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农民工参加劳动,甚至变相的服劳役,增加了就业,也拉动了水利建材的需求。在房地产杯葛声音扩大,水利建设一样可以起到房地产的效益,何乐不为?
   看来这次一号文件能够真的可以执行了,至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再撞几天钟吧。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