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兰小星星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的解析和漏洞分析(假如我是索罗斯会怎么考虑)
1、货币发行局制度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透过严谨和稳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得以实施。 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发行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发行。法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 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经金管局发行的纸币和硬币,则由代理银行负责储存及向公众分发,金管局与代理银行之间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以美元结算。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资金流入或流出会令利率而非汇率出现调整。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出售与本地货币挂钩的外币(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换取本地货币(即资金流入),基础货币便会增加,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购入外币(即资金流出),基础货币旧会收缩。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会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会自动抵消原来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影响,而汇率一直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完全自动的机制。为了减少利率过度波动,金管局会通过贴现窗提供流动资金。
2、金管局
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构内负责货币及银行体系稳定的机构,于1993年4月1日合并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理处而成立,由于香港没有中央银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银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领导为金融管理专员(总裁),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委任,金融管理员依据《外汇基金条理》、《银行业条例》、《存款保障计划条例》、《结算及交收系统条例》及其它有关条例及法规行使职能和权力。在金融管理专员所获转授或赋予的法定权力下,金管局的日常运作高度自主。
3、外汇基金
香港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是融为一体的,货币制度的核心是稳定港元的汇率,而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外汇基金,外汇基金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港币发行,调节和稳定港元汇率的政府基金。
这个是联系汇率的基本原理
港币与美元在汇率7.8附近浮动,金管局的美元总量是发放港币的基础,也就是说,当发行港币时,金管局便会在市场上面购入美元,形成储备。当市场需要以港币换美元时,金管局向银行提供美元储备,而银行则收回港币作为储蓄。
也就是说,当出现大规模挤兑的时候,金管局依然有能力支付大量的美元,联系汇率并不会出现崩溃。
可以看见,联系汇率有很好的内循环,当市面上的货币量一定的时候,金管局就可以支付同等币值的美元。但是,内循环的优秀,可能只是局部。我们看看外循环:
香港对外贸易是逆差,资本项目是顺差。当资本持续流入的情况下,以美元等外币换入港币后,香港则可以利用港币进行对外采购,形成一个平衡。从宏观上面看,这是合理的。但是其中可能又存在破绽,香港并非强制结汇地区,则,外购所需美元基本上是存在于民间,或者以企业方式,向银行兑换所得。而资本流入,大多以 向银行直接兑换港币所得。由此可得,对外采购所需美元=资本流入美元得到平衡后,则是最为健康的。
对外采购美元=民间美元+银行兑换美元
资本流入基本上是银行兑换港币,也就是说,当“民间美元+银行兑换美元=银行兑换港币” 的时候,最为健康和合理。
下面我们看,当国际资本得到港币后,把资金投入到股市或者楼市中,或者兑换成澳元等商品货币后,经济增长后,资产会膨胀。
而如果美元升值导致购买力下降以后,民间企业必须用更多港币换成美金,进行对外采购。最后变成,民间美元和银行兑换美元的量开始增大,如果这个时候,国际资本的流入大量减少,则会导致账面无法平衡,这是其一。
当资产价格上升后,或者商品价格上升后,我们发现,国际资本的港币计价资产量也会随之变大,这时候我们发现 银行兑换港币----》港币资产后,国际资本手上的资产开始膨胀,而高通胀,则导致更多市场上面的港币被兑换成美元进行对外采购,从宏观上说,对外采购,便把部分利益输送到用港币做多大宗商品以及商品货币的国际资本的手上了。我们会逐渐发现,资本在向国际资本手上聚拢。但是在这个方面,只是存在隐患,而不会导致巨大的崩溃。属于一个负面因素而已。但是,当国际资本利用港币购买人民币或者中国大陆资产后,问题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思考,人民币的发行的依据是中国大陆的资产价格等情况,而港币的发行,则基于香港资产的价格,通胀率和增长率等等。而如果大量的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而且量极大的时候,我们发现问题。
中国大陆发行大量的货币,导致中国大陆的资产价格上涨,最后却推升了香港的中国大陆资产的价格。当国际资本购入了中国大陆的资产后,则会出现巨大的不平衡。
首先,以港币计价的大陆资产的价格,会因为大陆引发货币而导致价格上涨,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导致港币计价资产估值出现变化,从而推升资产价格。
打个比方:
香港政府发行了100元港币,在市面上流通,国际资本得到了其中50元,50元中,20元配置港元计价的中国资产,10元配置人民币,20元配置其他大宗商品或者股票等等。
当中国发行更多货币后,中国资产价格上涨,则导致20元的中国资产变为30元,人民币汇率上涨5%,则使得 (10元人民币投资+30元中国资产股票)*1.05=42港币 也就是说国际资本持有的与中国大陆有关的资产增值为42元港币,如果物价上涨30%,假设物价对资产价格影响系数为1,则是(42+20)*1.3=80.6港币 ,而市面上的港币为另外50元,20港元放在银行中,30在民众手中。
后面发现,因为通胀的开始,导致了民众手中的钱开始向国际资本手中转移,而银行的资金,依然没变。假设10%的民众手上的资金被通胀侵蚀掉,最后达到的情况是:20+30*0.9+80.6=127.6港元。我们发现,因为通胀的出现以及资产价格的上涨,最终导致了现实的资产量大于货币发行量。另一方面,如果国际资本能够在资本市场顺利派发,最终由大众散户接收筹码,则可能形成另一种情况:国际资本顺利派发大部分筹码,最终导致大众的钱,从派发以及通胀中消耗掉,最后形成了市场通缩。
从上面的问题看,当对外采购所需美元=资本流入美元 出现逆转后,会发现资本流入减少,采购所需美元却没有因为减少多少,则:美元账目出现长期逆差,但是逆差的账目却没有引起贬值,最后必定掏空所有美元储备,对联系汇率造成影响。
从一个更大的方向看,从全中国的角度看,作为具有大量国际资本存在的经济体,我认为当货币出现升值后,必须在市场上增持美元,稳定国内资本量以及储备的稳定比率。因为当货币升值后,则会导致以美元计价后的中国国内外资的资本量上升,如果不在市场上购回美元,当资本派发流出经济体时,必定造成巨大的经济动荡。
但是,就我们看,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正在商品化,增持澳元,黄金,欧元等品种,减少全球计价货币---美元。从操作上,我认为这样存在巨大风险。
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下1997年前以及1997年回归后香港的经济结构变化。
1997年或者以前,属于英国殖民地,香港本身存在大量的制造业,包括电子,服装等等,为他本身的外销创汇创造了条件。而本身的资产份额的限制,则外资流入的量远不如2000年后,也就是说,香港在1997年及之前,经济体是相对平衡的,资本流动量也并不是非常大。所以经济依附性不强,经济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到了2000年以后,制造业内迁严重,香港服务业占经济产值超过80%,对外依附性极强,但是却实行稳定汇率,其中极可能会形成极大的经济鸿沟。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tableID=070
香港和内陆的进出口情况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tableID=055
香港对国外的进出口情况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tableID=044
对外债务情况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tableID=047
香港直接投资规模 市值计算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tableID=052
消费物价指数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tableID=121
货币供应量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tableID=120
货币流通量
现在看,香港有着分量极大的中国本土证劵资产,大量资本流入购买证劵资产,部分中国企业进行港币融资,金融业极度发达。
但是便存在一个问题,当内陆资产总量越来越大后,是否增发更多港币。如果增发,那如果人民币贬值或者资产价格下跌,港币是否应该贬值。按照宏观经济的理论看,资产价格下跌,货币贬值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港币必须跟着人民币资产走,那联系汇率便不合理了。
如果不增发港币,则导致市面资产越来越多,有限的货币,面对快速增加的资产量,而内陆的相同资产的价格必定高于香港地区的资产价格,则会吸干市场上面的资金,因为价格差使得香港的内陆资产更加具有吸引力。
第三点,人民币升值,港币应该增发么,还是升值。
人民币升值,则资产价格上涨,便会吸取更多的市场流通港币,那是否应该增加港币,稳定市场上的港币流通呢。如果增加了,当内陆资产泡沫爆破后,是应该加息收回货币呢,还是让货币贬值呢?
第四,如果人民币增发严重,导致人民币市场流通量增大,对香港商品和资产的购买欲望增大,以及推升内陆资产价格,那香港是否应该加大港币发行量,如果加大了,那人民币贬值后,港币是否需要贬值呢?还是收回市场流动性呢?
从上面各种假设看,当香港的内陆资产量上升后,港币便出现了两面夹击的局面了。
如果资本出现流出,我们便会发现,香港经济会马上出现严重问题。
首先,香港依然需要美元进口大量商品,但是资本已经携带美元流出香港。则变成,银行手上持有大量的港币现金,国际资本收回美元,回到自己的国家。金管局的美元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面对大量进口商品的压力,形成长期的结构性赤字。换个方向,如果向中国大陆进口商品,那就需要大量人民币,那港币购买人民币,也会导致港币贬值,如果当港币汇率依然不动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香港的处境跟希腊的处境极度相像。
希腊进口德国的商品,最后发债买商品,国内服务业无法支撑巨大的对外物资需求,最终赤字快速增加。现在香港向全球购入商品,而自己的出口却长期赤字,最终掏干市面上的美元甚至港币,而自己却必须购回美元才能发行港币,自己却又是极度缺乏美元的,明显自相矛盾,最终可能出现崩溃。
1年前,我们看到的是欧洲,不同的国家,使用相同的货币,国家没有印钞权,最终出现巨大的危机。未来,一个国家,使用两个货币,而且其中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极度不均衡,依附性极强,商品长期进口,印钞却需要美元,买商品也需要美元,不知道崩溃是否会很远。
作为对冲基金的操作手法,需要长期拉抬大宗商品价格,推高香港的对外进口商品成本。特别是台币以及澳元,当使用手上的港币购入大量澳元等商品货币后,在利用大宗商品以及中国需求大增等舆论等因素,强力推高澳元价格,我们便会发现,大量进口所输出的美元,在对冲基金持有大量澳元以及大宗商品多头的情况下,利益转移至对冲基金等国际资本手上。当澳元以及各种中国资产价格暴涨后,对冲基金手上的港元计价资产的量迅速增加。
所以,投行必然大肆唱多中国经济,鼓吹中国需求,拉抬大宗商品价格,铜等大宗商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后面,大量的实业资本需要用港元兑换银行的美元购买美元计价的全球商品,然后商品出售后,再换回港币。这种形态,在美元泛滥的时候是合理的,但是当美元稀缺的时候,香港的美元需求必须付出巨大的额外成本。
然后,是购入大量的香港的人民币合同赌人民币升值,购入大量中国大陆资产的香港证券,在热钱大肆流入,中国大肆印钞的情况下,资产价格上涨,使得国际资本手上的名义港元大增。而效果最佳的便是对赌人民币价格上升,我们发现,人民币价格上升,港元的流通量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民币升值,凭空增大了国际资本手上的港币持有量。
如果能够在高位派发这些资产或者及时做空这些资产,我们发现,香港市面上的流动性就会高位接盘这些资产,在出现股灾的时候,市面上出现严重的通缩,而国际资本手上的名义港元却会非常多。如果出现集体兑换美元,基本上可以消灭掉大部分香港银行手中的美元现金。而当美元撤离香港后,必定形成美元紧缺,大宗商品价格越高,未来问题越严重。
然后可以拉抬黄金价格,吸走市场上面大量的美元流动性,当黄金被拉抬且高位派发后,很多人便会高位购买美元接盘黄金,则大量美元被派发的国际资本收走。也就是说,派发得越完美,未来市面上的美元便会越稀缺。
可见,制造业迁移以及大量中国资产在香港上市,在未来,可能便是香港经济结构的硬伤。而就我看来,联系汇率---港币联系美元,居然对中国和人民币依附性会如此之高,明显不妥。